父母需要创造机会,去引导孩子一步步找到心中的答案。
1.经常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你想做什么。
漫画大师蔡志忠讲过多次的教育理念,父母要经常做一件事——
不停地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你将来想做什么。
当孩子想明白这一点,剩下都好办了。
他说,女儿每次问一件事怎么做时,他的回答都是,你有大脑,你要自己思考。
因为蔡志忠始终相信,一个人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她就不会埋怨别人。
所以,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要给她什么,而是问她想做什么。
当孩子想明白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自然就有了努力和前进的动力。
2.让孩子学会做选择。
实际上,让孩子知道不要什么,比让他们知道要什么更重要。
只不过,生活中很多父母用“为你好”三个字,悄悄破坏了孩子做选择的能力。
这导致他们遇事就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总想寻求建议和帮助。
如果得不到,就会放弃做选择,甚至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干脆用逃避解决。
其实,父母引导孩子做选择,可以从生活中最简单的小事做起。
比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去玩什么游戏,晚上吃什么东西,讲什么故事,怎么安排时间。
每次选择,都是一次决策的锻炼。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有目标感的人。
3.找到与世界的联结,活出生命的价值。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讲过一个故事,有个抑郁症患者想要自杀,说了很多想死的理由。
贺岭峰觉得,他说的都很有道理,那救他的唯一办法不是说服他,而是求他帮忙。
于是告诉这个人:
“前面有个比你还想死的人,在这已经很长时间了。
要不你先帮帮他,把他救回来,然后我们再讨论你要死的这件事。”
当这个人做了一段时间义工,通过他的努力,把前面的人救了回来,那他也不想死了。
因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同时也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所以,贺岭峰的建议是:
家长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劳动,让他的生命能为他人创造价值,
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能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
当孩子活在爱里,活在关系里,他这个意义感就出来了。
最后,我还想到一个方式,可以多陪孩子看看宫崎骏的动画。
他的作品都是用儿童的视角,去打量和看待这个世界。
宫崎骏常说:我想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活下去。
正如前段时间上映的新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有些台词就很棒:
“人生中遇到的事,只会是好事,或是不那么好的事;”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混乱与残酷,我们都能决定以怎样的姿态好好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