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这是今年自己在年会上的一个发言稿整理>
我们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回归做事的本质来谈技术。也谈谈我们在2018年以来做事的一些心得。
2018的反思关键词:服务、简单、试错
传递有价值的服务;最小化迭代,简单及有效;敢于试错
第一个反思:传递有温度的服务
“传递有温度的服务”,这是18年初我们做的第一个反思。我们越发的觉得,技术研发们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在交付结果,不是价值。而这个结果往往是冰冷的,没有能量的传递,也没有价值的回馈。在无数次的交付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固化冰冷的模式,大家在这个模式中习以为常。于是,我们总是在角落里被微弱的感知,服务背后的价值也很难传递出来。能唤醒我们的除了问题,就是故障,或者进度不满足要求,在那个时候我们是相当的被动,再想起价值时,却早已遍体鳞伤。
举个我们的服务现状:前端来一个电话,出了一个问题或接了个项目,可能不知道找谁,但可能先从技术驱动,这个服务链条可能先要找到对应的产品,然后与市场负责人沟通,最后再回到技术。但我们的第一反应,“这事可能不是找我,你要先找某个产品,然后再找运营,而后是负责人,最后才是技术驱动”,于是前端挂掉电话,再去拨打这四个人电话,逐一沟通,然后在协调,最后又回到到技术。
这种案例给我们极大的我们反思,既然这个事情是在我们这边开始驱动,也许我们只要花几分钟时间,把相应的人拉个群,说下流程,讨论下需求,这个问题可能很快就迎刃而解,而且也获得最佳,最短的处理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能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就是无法向前再走一步,浪费了前端大量的时间。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思维固化在只处理单节点上,而看不清我们在整个服务链条的价值作用。
说到底,我们还是没从心底认为技术本身是为产品服务,服务才是技术展现的基石。产品、业务、市场不会跳过需求跟我们谈技术,虽然我们交付了结果,貌似我们完成了这个使命,但因为我们没有多思考一步,而使得这件事情没有闭环,我们的价值没有呈现。于是,就这样一次次的错过传递价值的机会,还有可能给人以不好的印象,甚至是负能量。
我们反思:这种冰冷的服务印象在交付中如此慢慢地累积,从而影响了信任链条的构建。
信任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所谓信任,就是明知道这个事情以我们的能力可能做不了,或者行不通,人家还愿意相信你能做成;
所谓信任,就是明知道这个事情你可以做,他也能做,甚至有可能他做的更好。但人家还愿意把事情交付给你,因为觉得你靠谱
所谓信任,就是有时候,我们在用各种术语,各种专业理论解释一件事的时候,虽然人家听不懂,但仍然觉得你说的好有道理。“嗯,你说的很对,就这么办!”
因为没有传递有温度的服务,所以我们很难跟人形成信任,于是我们的价值链没法形成。
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技术价值链:
服务-信任-价值-能力
我们深知没有一个需求方跳过服务跟我们谈能力的,我也从来没见过需求方直接找技术先沟通什么算法,架构,然后再谈需求,于是纵然我们有再好的能力,也没法通过服务的入口得到释放(你即便是全栈工程师又如何?),但这个价值链看似简单,但要让研发短时间都形成这种思维模式,也不太容易,我们也走了很长一段路,正在慢慢转变。因为研发思维,有时候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植入到基因里的,确实不好扭转,但我们会认真践行,也希望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大家直接反馈,我们立即纠正。
第二个反思: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呈现给大家
想到一个场景,说是在一个商品页面上,增加一个搜索商品功能,产品是这么描述的,做个搜索框,要求能搜到用户想要的商品,不要做的太复杂,简洁,美观,大方,效果就做成跟百度搜索一样就行,简简单单就好。听到这样的需求,技术哥们都要疯掉,百度搜索框的简单,是其背后成千上万工程师,产品和科学家的努力,是无数个算法和框架的支持。
这个事情对我们有启发,我们的场景刚好相反,我们当下的场景就是,技术见到相对复杂的业务,就跟产品大谈复杂度,难度,不好实现,底层不好支持,工时长,成本高。更有甚者说这个太复杂,底层支持不了,做不了,你们得改需求。还有就是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客观原因,可能做不了。我想在做的很多产品是有同感。
有个产品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体脂秤,就是我们原来最自然的想法,就是体脂秤要把数据从称上传到我们手机,那肯定称上面要安装网络设备(不然蓝牙,SIM卡,或是红外之类的)。但这个产品恰恰不是这样,他是通过将地址和结果转化为二维码,再通过扫描二维码到服务端解析,最后推送到手机。 这样体脂秤就不需要安装任何网络设备,降低了成本,还规避可能因网络造成的各种问题。这是多么极简的设计,用李善友教授的话,多么Amazing啊,但我们为什么想不到呢?
我们就这个问题认真做了反思,到底是哪个驱动点不对,使得我们的思路走不到这一点,后来想到,原来有“需要降低成本,减少网络故障”这一需求驱动,所以其实就是两个点(一个是体脂秤上有数据,一个是要在手机上看到数据),这让我们想起了第一性原理,找到那个最初因。
我们不要忽视、小看或者抵触某些我们看似复杂的需求,因为那个需求背后可能隐藏这新逻辑的创新和极简的设计。
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技术价值链:
直奔目标,以终为始,大道至简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结果简单,技术逻辑的复杂和难点,留给自己思考,不要把产品需求讨论,变成技术方案讨论,变成历史债务的,我们是服务单元,首先是要解决问题,而非回避问题,抵触问题,甚至将问题复杂化。
第三个反思:越是愿意承担,就成长越快
我们内部决定,年初一开始,但凡技术有参与最终导致问题发生,并无法界定职责边界的,都技术承担。我们并非喜欢自虐。我们希望聚焦问题本身,剥离干扰解决问题的所有主观因素。我们越发觉得,当我们不刻意关注责任边界的时候,反而越容易回答看待问题的初心,越容易找到合理和最优的解决方案,而自己和团队也是越容易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获得成长
记得一个故障,我们一个架构师,从客户端,到服务端,到防火墙,到CDN,到,是什么力量让他能这样关注问题本身,我想一定是去边界化,不再聚焦责任。 那天我们也借这个事件在团队中做了一次分享。一个故障问题的解决,处理,汇总,分享。我们收获了近22个技术知识点,这种问题的承担,对我们来讲,实在是太划算。所有的成长都是在试错中习得的,最好的创新和认知收获,有时就来自对问题的解决。
问题背后,永远埋藏着深知,只是谁承担,谁就越接近认知真相。
这就是我们思考的第三个技术价值链:
用于承担,敢于试错,学会总结
我们对待错误只有一个标准,我不会杜绝犯错误,因为这是我们成长的源泉。但要杜绝不犯同样的错误,不犯低级错误。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