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产品有两类:一类是“止疼药”,一类是“维生素”。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国外创投圈对于“产品”的思考,原文来自 Greylock 的合伙人 Sarah Tavel。 Sarah 曾是 Pinterest 的高管,对产品的见解非常深刻。
Sarah 认为,所有创业公司在做的东西,本质上逃不过两类,一类是专门用来解决某些问题的,如果你不用就会严重拉低效率,这些属于刚需产品,形象点说就是“止疼药”;但是还有一类,比如 Facebook、Snapchat,这种产品看上去是可有可无的,但依然有很多人愿意使用。那人们为什么需要它呢?因为它是生活中的调节剂,或者说,是“维生素”。
也就是说,“止疼药”是解决人们真实需求的产品。潜在用户的确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具体是由谁做出来的其实不重要,反正总得有人来满足大家的这个需求,并且在解决大家问题的时候赚钱。
比如有一家公司,Diapers.com,这家公司的产品就是一种“止疼药”。它的目标客户是急需纸尿裤但没有时间购买的父母。这家公司发现,很多婴儿的父母会在Google 上搜索,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 Diapers.com 就提供隔夜交货服务,来帮助婴儿父母们解决这个痛苦。
再举一个例子,这家公司几乎是所有人的止疼药——Uber。不论是谁,走在大街上想坐一辆出租车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很多痛苦,比如老是等不到等等。那能不能通过一个App来叫车呢?Uber 的创始人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很多人使用之后成为他的忠实用户,因为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家的需求,是一个不错的“止疼药”。
和“止疼药”恰恰相反,“维生素”的卖点并不是帮人们解决某个刚需,甚至根本不是帮我们解决问题,这类产品的出现是出于另一个目的:让生活更美好。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解决一个急迫而且明显的需要,而是属于“有也不错”的类型。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这类产品因为并不能满足人的某种刚需,所以虽然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但是死掉的更多。甚至有非常多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公司,因为他们对用户没有特别实用的价值,所以即使在一开始吸引来了不少用户,后期的增长和留存也很失败。
对于“维生素”来说,它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说服人们为之付费。而且,就算他这一次付了钱,你怎么说服他们持续购买呢?
“止疼药”就不一样,他们很有粘性。一旦你开始使用它,如果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大家基本能够做到持续使用。
这样来看,“止疼药”好像比“维生素”更有优势。
但是 Sarah 的思考还没结束,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不能把一个看似没什么机会的“维生素”变得更有吸引力?
她自己给出的答案是,虽然难,但是并不意味着做不到。如果一个创业团队足够伟大,他们很可能把“维生素”变成第三类产品——“毒品”。
这里所说的“毒品”是什么意思呢?Sarah 认为,像“维生素”一样,“毒品”也没法满足人们的某种实际存在的需求,他们的核心目的依然是,如何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但是不一样的是,“毒品”能够让人上瘾,能维持用户的使用和留存,由此创业公司就可能有新的机会。
Sarah 对“毒品”这类产品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她认为,这类产品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 收益递增。你使用产品越多,产品就变得越好。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被动或主动地为产品贡献了数据,然后公司使用这些数据来改善用户体验。
- 损失递增。这其实是沉没成本在起作用。你留在产品上的时间越长,离开产品所带来的损失就越多。慢慢地,它会成为一个你依赖的产品,因为你在其中已经积累了一定价值,很难放弃它。
举个例子,Pinterest 就是一种“毒品”。你用得越多,越依赖 Pinterest 中存储的那些东西,而且越不愿意离开它。
Sarah 认为,印象笔记对她来说是另一种“毒品”。虽然它的本质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生产力工具,但用户一旦上瘾,留存率会非常惊人。
总的来说,今天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的想法就是,如果你准备做一个产品,需要提前问问自己:你是在制造“止疼药”还是“维生素”?你准备怎么样把它打造成“毒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