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位妈妈来咨询一个问题:孩子经常拿我的手机翻看淘宝或其他的购物网站,去买一些女生喜欢的小挂件啊,或者小贴花,小贴纸啊。之前我是把小贴花这些作为学习进步的奖励,答应她学习进步了才能下单。她现在就只要拿起手机就寻找她喜欢的这些小物件存着。稍微有点进步就要求我购买。我有点苦恼怎么让她不要沉迷这些。
家长的这个问题看起来也就简单几句话,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其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启发在里面。现在,我们就来一点一点地分析一下吧。
1. 孩子稍有进步就要妈妈买小挂件,根源何在?
提问中,妈妈提到了:“之前,是把小贴花这些作为学习进步的奖励,答应她学习进步了才能下单。”这说明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会用奖励的方式,将孩子喜欢的物品与学习之间进行了关联,或者说是用孩子喜欢的物品督促,诱惑孩子学习。
孩子有时会复制父母的方式,所以,再稍微有点进步的时候,就会要求妈妈购买喜欢的物品。足以说明孩子也认同了这种交换的信念,已经认定了:只要成绩进步,就该得到奖励。
这个时候,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而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或者习得了某种技能的愉悦感。孩子不再从活动本身,事情本身获得乐趣,而是关心妈妈会给我什么奖励。
现在可能只是要求购买喜欢的小挂件,那如果孩子以后不喜欢这些了呢,喜欢价值更高的东西时,该怎么办呢?比如一个IPAD,比如一个手机。当孩子以此为条件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满足呢?
或者,孩子习惯了这种外在奖励,但没有建立起内在激励,那到了中学,大学,如若这些奖励消失,同时又没有建立起内在动机的时候,孩子在稍微遇到学习的困难时,就很容易回避或者放弃。因为放面临越多的挑战,越是需要内在激励的力量。
外在的奖励,可以说是一种控制,短期来看,表面来看,确实可以督促孩子学习,但这种督促的效果会越来越弱,而且还无形之中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2.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教育方式呢?
这位妈妈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都是普通的父母,是否也有过类似这种通过奖励控制孩子的方式呢。之前我还看到了:
为了让孩子读书,读一篇给5块钱;
为了让孩子做家务,做一次给10块钱;
为了让孩子学英语,好好读给15块。
这些方式,确实可以取得短暂效果,可以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得以化解,但却隐藏着更深的后果,比如价值观,信念的形成。而这些信念,在未来可能会影响孩子在重大事情上的决定。
为了让孩子读书,做家务,学习,其实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探索。比如:
先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开启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上的困难,找到孩子的困难点,逐个突破,体验;
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增加一些游戏的成分,让孩子能够在美好的亲子互动中参与到家务中;
这些方式也许不能立刻见效,但却是在潜移默化地激发着孩子的内在动力。陪伴孩子,就是个慢功夫,不能图一时的快而埋下更多的困扰。有些时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值得花,因为当下的慢是为了能够快起来。
3. 孩子痴迷小挂件,如何化困扰为机会?
另外,妈妈提到了孩子痴迷各种小挂件。当然,每个人,包括每个孩子都会喜欢一些物品,有的孩子喜欢恐龙,有的孩子喜欢乐高,有的孩子喜欢娃娃。
喜欢这些物品,本身没有什么错,因为他们可以满足孩子的某些心理需要。我们没有必要必须用成绩与孩子交换,而是明明白白地欣赏孩子的喜好,适度地给予支持。
只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适可而止,当然这种引导绝不仅仅是嘴上的提醒就可以达到效果的。我们可以尝试在每个月给孩子少量的零花钱,如果妈妈觉得超过购买的小挂件超过一定的量之后,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购买。
当孩子的零花钱不足的时候,她也许就学会了积攒到下个月再购买,或者分成几个月分批购买……无论孩子想到什么策略,策略的背后就是让孩子学会理财,并对自己想买的物品做取舍。而这些,不是简单的说教,只有在真正的操作中孩子才能拥有取舍的能力。
你看,一个本来让家长困扰的问题,经过层层剥离分析,我们从中学会了:
1. 不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引导孩子享受学习突破的成就感;
2. 想要帮助孩子建立某项良好的习惯时,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而不仅仅是奖励或者惩罚这两种有限的方式;
3. 对于孩子喜欢的物品,悦纳不评判,但是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划自己的零花钱,并根据物品对自己的重要性做一定的取舍的能力。
今天,你用奖励督促他学习,
明天,他就会用学习索要奖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