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为了督促孩子听话,都会使用奖励的办法,可是你知道吗?奖励很可能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最近周扬青和罗志祥分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吃瓜群众吃足了瓜,甚至很多自媒体都向周扬青道谢,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点都刚刚好!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挺颠覆我的三观。罗志祥其实是我比较喜欢的艺人之一,他的综艺感极强,各种综艺都能轻松驾驭。《极限挑战》中的“朱碧石”是我看“极挑”重要原因。可是就这么一个阳光帅气的“亚洲舞王”居然有这么多的黑料。
罗志祥在生活中如此之“渣”,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的呢?
罗志祥出生于一个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家里的开支除了生活,还要帮妈妈的姐姐还债。爸爸一天三份工,妈妈下班后也要去唱歌挣钱,罗志祥3岁就上台敲鼓为爸妈伴奏,赚取小费。他也曾为家境贫寒而自卑不愿带同学回家。所以罗志祥从小就有一种让父母不再过苦日子的责任感。

这样的原生家庭,这样的励志人生,培养出的孩子难道不应该是特别珍惜现在生活的阳光少年吗?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家境的贫穷带来的可能是自卑,可能是不断证明自己魅力的渣男。
俗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穷养的儿子可能是渣男,富养的女儿就一定好吗?
还记得在疫情期间,刚刚回国不遵守隔离制度,非要晨跑的黎女士吗?这样的海归人士家庭条件必然不错,肯定是富养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现在很多家庭,动辄就奖励孩子,无论条件是否能达到,总觉得别人有的,我的孩子也得有,可是又不想白白把礼物送给孩子,于是变成花样繁多的奖励。因为听话奖励,因为写作业奖励等等,不胜枚举。家境如罗志祥,他的妈妈也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满足愿望。
可是你知道奖励孩子其实并不管用吗?
奖励听话的孩子是一种操纵。
孩子能将奖励看成爸妈的操纵,甚至有的孩子为了不被操纵,宁愿不要奖励,也不要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做。奖励变成了一种评判,做的好有奖励,做的不好就没有。
孩子觉得你爱的是他的表现,而不是他的人。这于我们提倡的无条件的爱背道而驰。
奖励等同于惩罚。
有研究表明,爱奖励的父母也爱惩罚。因为孩子只有顺从才能得到奖励,否则就会得到惩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如果得不到奖励,孩子会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他们总是会把做应该做的事与“你拿什么来奖励我”联系起来。就算得到了奖励,也不会好到哪里,顺从-奖励机制会培养孩子成为“狗和骨头”游戏的高手,他做某事并非出于责任出于爱,而是想要奖励。
孩子会为了奖励而做事,反过来,没有奖励则不做。
奖励会让孩子放弃自己的满足感,为了讨好父母而做事。
孩子很容易就能察觉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自己身上。只有父母得到了满足,孩子才能获得奖励,这就有可能剥夺孩子的满足感,妨碍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获得个人成就感。孩子们甚至可能放弃自己天生擅长的事,转而做父母想让做的事。
当孩子丧失自发性,过于依赖别人时,就不会对事情本身产生兴趣。
鼓励与奖励,一字之差却相去甚远。正确的鼓励孩子,孩子会回报你!孩子不是父母的个人财产,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样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