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为大家解读这本《超越智商》。它的副标题叫: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更聪明、智商更高,因为我们默认高智商等于高成就。
听到这个书名和它的副标题,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谈这个是不是有点奢侈了,我的智商还不够高,也没那么聪明,这个问题听着像是聪明人的烦恼,跟我没啥关系啊。其实这个书的英文名字叫What Intelligence Miss,直译的意思是“智力测验漏掉了什么”。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智力测验显示很聪明的人,会跟普通人犯一样的低级错误。就说牛顿吧,那可是自然科学的鼻祖啊,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啊,结果炒起股来,也是被狂割韭菜,在南海股票泡沫事件中,一把就亏损了十年工资,损失惨重。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呢?是不是智商测试漏掉了什么,如果是,那又漏掉了什么呢?这本书的英文副标题告诉了我们,漏掉了理性。
理性这个词儿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理性究竟什么意思,看了这本书我才彻底搞清楚。所谓理性,意味着为了达成人生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式。就是说,理性是一种让你做出最佳决策,让你用最好的方式配置智力资源,来达成你的人生目标的思维能力。
理性欠缺,会让聪明人也做出蠢事,更会让普通人浪费掉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珍贵资源,所以说,超越智商这事儿,跟所有人都有关系。可以说,理性是智力出众者的正确方向助推器,是更普通人超越自我的少有途径。
最重要的是,理性它是可以培养,可以习得的。我们在智力上花掉大把精力,收获的很可能只是无力感,因为我们都知道,智商有一半是来自遗传。理性就不一样了,在变得理性这件事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更好。你说跟你有没有关系?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大家可能听着耳熟,是的,他也是《对伪心理学说不》的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曾经获得加拿大应用认知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加拿大研究主席”,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写的书几乎本本都是精品,而书里探讨的内容呢,也始终围绕着“理性”二字。
要知道,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都无法时时做到理性与冷静。所以,下面,我们具体聊聊 “理性”这个事儿。
认知科学家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认知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调配有限的资源,包括心理与生理上的资源,最大化地获得收益。也就是能用最好的办法,走最短的路,办成我们想办的事。如果你做事情总是绕大弯,还效果一般,那你就欠缺一些工具理性。
而“认知理性”关注的是个体的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明白这个世界客观上是怎么样运行的,你的看法要和真实的世界一致。
比如说啊,明明这个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努力有局限,但是更有作用,如果你偏偏觉得世界灰暗得很,一切都被智商注定了,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以至于迟迟不行动,在那儿坐以待毙,那你就不具备认知理性。
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很聪明的人会犯错,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工具理性和认知理性,至少在犯错的那件事上,他们没有使用最合理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那我们再往下深挖,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没办法使用,甚至是不愿意使用“最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斯坦诺维奇在这里引入了他的经典理论——“三重加工心智模型”来解释。
什么叫“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我们先来说说“加工”这个词。你可以这样想象,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座工厂,我们每天耳濡目染、看到听到的各种外部信息就是未经处理的“原材料”,它们必须在我们的大脑工厂内,经过筛选、清洁、锻造和打磨等工序处理,才能成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或者说是“心智产品”,这个处理的过程就叫“加工”。
而“三重加工心智模型”,说的是人类的大脑认知过程的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自主心智。它也就是我们在《思考,快与慢》里面很熟悉的系统一的运作。我们的手碰到滚烫的或者锋利的东西会自动缩回,我们不假思索就能认出不同的人的脸,我们能轻松地听懂大多数基本的语言,看得懂别人表情中的喜怒哀乐,这都是自主心智的功劳。
自主心智的特点是执行迅速,不需要长时间仔细思考,不用耗费特别多心智资源,就能得出结论,马上行动。所以,自主心智常常也被称为“默认启发式”,是人类应变与思考时最优先启动的默认方式。
自主心智是进化赋予我们的重要能力,它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这一重心智每个人表现几乎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异。而且它加工处理的结果也比较粗糙,很多时候都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那第二种算法心智指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类的记忆、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是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聪不聪明”的部分。我们日常启动算法心智的最典型的场景,就是考试。我们拿到一个题目,先是做出合理的假设,然后再一步步计算、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答案。
这种类型的心智加工,速度比较慢,对脑力的消耗也比较大,同一个时间只能处理一个任务,它是意识的焦点。
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认知去耦。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一个小朋友拿起香蕉装作手机给人打电话的行为,就是一种认知去耦。耦表示连接,我们知道火车两个车厢的连接叫耦合,去耦就是去掉连接,小朋友用香蕉打电话,就是打掉了香蕉和食物的连接,虚拟了一种香蕉和电话的连接。
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不能挣脱直觉,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认知去耦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但是算法心智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种,我们说反省心智,你可以把它简单等同于我们一直在说的“理性”或“理智”。它关注的是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目标和信念的最优行动。
在所有三种心智中,反省心智处于绝对的优势和统治地位,它需要比算法心智更深入、更全面和更冷静的思考。凭借这些思考,我们才能审视自己在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中做出的行为与决策的得失,并及时做出矫正与调整。
我们想象一下啊,一个人沿着海边悬崖散步,有三条路可以走,她却把黑暗中的深渊认为是一条大路,走过去跌落悬崖,那么这是她的算法心智出了问题。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明知道下面是深渊,还是留下遗书跳下了悬崖,那么出问题的就不是她的算法心智,因为她能准确地区别深渊和路,也知道自己行为的结果。那她为什么还这样做呢?这就是她的反省心智出现了问题。反省心智出了问题,很多时候比算法心智出问题还要严重。
那么这三种心智模型是怎么连续发挥作用的呢?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个大土块,你自觉地避开可它,没有被绊倒,这里自主心智就启用了;你回头看了一眼,突然想起来,这个土块形状怎么有点奇怪,于是你仔细观察,调动你所有的知识,突然发现它很可能是件文物,这用到的就是算法心智;当你在各种处理方案中挣扎,是倒卖出去,可能深陷牢狱,还是上交,为文物保护做一份贡献呢?最后你很理智地拨打了文物保护部门的电话,结果引发了一个特大成果的考古发现,你被授予文物保护突出贡献个人奖,这就是反省心智在起作用了。
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心智方式之间,存在着很清晰的等级关系。算法心智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压制自主心智,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而反省心智也需要压制算法心智,才能让目标最大化地实现。
如果把自主心智比成基层工作者,算法心智比作高级脑力工作者,那么反省心智就是前面这两者共同的“大BOSS”。从职能上看,在需要的时候,反省心智这个大BOSS可以管理和监督前面两种心智方式各司其职,合理地分配脑力做出对主人最有利的理性判断和决策。
而当反省心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也就是理性障碍发生的时候,就会出现聪明人做蠢事的现象了。
那么反省心智为什么很多时候都不工作呢?
因为我们大脑中存在着“认知吝啬鬼”倾向和“心智程序缺陷”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认知吝啬鬼”。所谓的“认知吝啬鬼”,指的是“人类在使用认知资源时极其吝啬,喜欢走捷径”。就是能偷懒就偷懒,绝不多费一丝脑力深思熟虑。
认知吝啬鬼,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时候是纯粹犯懒。人的大脑天生就偷懒,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默认开启轻松省力的自主心智模式,用直觉和本能来应对问题与事物的变化,本书中提及的大多数非理性现象其实都可以归于此类。
比如说,人脑不愿费力地去充分考虑所有的可能,随便想一想就做出判断。
不信,请听题: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你选了哪个答案呢?正确答案是A。但是有80%的人都会回答错误。要得出正确答案,就需要分析安妮婚否的所有可能情况。如果安妮已婚,那么答案是A,因为她正看着未婚的乔治。如果安妮未婚,那么答案还是A,因为已婚的杰克正在看着未婚的安妮。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任何情况都能推导出答案A。但是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启动真正的推理。当我们看到题目没有给出安妮的婚姻状况,简单随意思考之后,就给出了最容易想到“无法得出结论”这个答案。人们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浅表信息,只进行最简单的推论,不愿意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加工。但是这却会导致错误。这就叫“不完全析取推理”谬误。
还有很多时候,人脑因为犯懒而更倾向于维持现状,或者不愿意费劲思考并尝试改变,名为“顺其自然”,实为“犯懒”。这叫做“使用默认值”谬误。认知吝啬鬼,有时候表现为出于思维惯性,我们在决策的时候习惯于全盘接受别人制定的有毒规则,在别人的节奏带动下步步陷落。事后,还会以为自己是在充分思考下,做出了自主的决策。接下来要说的“生动效应”、“框架效应”与“锚定原理”都属于这一类。
“生动效应”说的是人们很容易被醒目的信息吸引。比起一条数十万人受灾的消息,我们会对网上的一个特别传奇的事故主角倾注更多同情心。因为传奇故事有很多细节,显得更生动。而所谓"框架效应",就是“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个故事,说一个吝啬鬼不小心掉河里了,好心人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吝啬鬼就是不肯伸手。好心人就很纳闷,后来突然醒悟,就冲快要淹死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果然,吝啬鬼把手交给了好心人。你看,按故事中这个吝啬鬼的逻辑中,结果同样都是两只手握在一起,“你给我”和“我给你”这两种不同表述方式,行动就完全不一样。而“锚定原理”同样十分普遍,在商品定价和议价环节特别常见,我们之前讲过很多了。你出门旅游,在旅游商店里看到标价5000块钱的“翡翠手镯”,用了“见面砍一半”和“别人家比你便宜多了”等砍价大法后,最终以500块钱成交。其实,这个手镯成本价可能才5块。但是因为你对这件手镯的价值预估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标价的锚定,觉得它即使不值5000这么多,大几百总有吧?这就是卖家用公开标价拔高你心中对目标商品锚定价值的典型做法。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思维倾向,早就被列为“消费者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被商家们运用到出神入化。同样身在局中的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倾向呢?
还一种认知吝啬鬼,会表现为“自己都对”。像“我方立场偏差”就是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基于自我视角对客观情况进行评估,因为同时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别人的角度思考太难了,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太多,这就会让我们的认知产生与客观事实或大或小的偏离。
最后,我们很可能在深思熟虑之后依然战败,因为高级心智算法压制低一级心智算法失败。在有些情境中,我们其实能清楚地感受到多重心智的存在和斗争。
比如,理智告诉你要赶紧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本能却说,再玩一小会儿吧。大脑激烈地交战,最后小手还是滑开了手机屏。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以至于我们给这种战斗起了专门的名字,叫意志力。很多时候我们费尽心思考虑了一大圈,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最不理性的本能选择,并编造各种理由来“诡辩”。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们不应该否认认知吝啬鬼的作用,它的产生是有着积极的进化意义的,它是具有进化适应性的潜意识模块,能帮助我们搞定生活中99%的简单决策。但是,它也可能让我们在1%的需要审慎分析的重大决策上犯错。
要知道,我们一生会做成千上万的决策,但是那些掌控我们一生走向的决策只有二三十个,比如,在哪里上学,选择什么工作,在哪里买房。而认知吝啬鬼会让我们在这些至关重要的决策上犯错。
那我们如何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克服认知吝啬鬼的影响呢?作者教给了我们一种使用语言内容压制无意识心智的方法。比如,你在减肥,朋友给了你一块蛋糕,本能会告诉你,先吃掉这块蛋糕吧,明天少吃一点就行了。但是反省心智会告诉我们真相,明天有明天的挑战。而你,很可能依然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你可以把这个真相说出来,告诉自己这样一条规则:今天吃了一块蛋糕,意味着后面的每一天我都可能吃下额外的食物,而这会摧毁我的整个减肥计划。很多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运用的都是这样的策略,用语言阻拦本能启动的反应。比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和情境相关的心智程序,它能调动的就只有本能反应了。这就是理性障碍的另一大出处——心智程序缺陷。所谓的“心智程序”,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时,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策略等,它们被运用在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那么“智力”相当于这台电脑的硬件,“理性”就是操作系统,而“心智程序”则是安装在系统内用于执行具体功能的软件和程序。一台电脑没有硬件或操作系统就无法启动,而没有软件程序,我们同样无从执行具体功能与任务。可以说,正是这些“心智程序”的有无与优劣,将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拉开距离。
由于心智程序方面存在问题而引起的理性障碍,同样分为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正确的心智程序;一种是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
首先,我们说说第一种情况,当缺乏正确的心智程序时,你面对事物或问题完全是手足无措的,你大脑中压根儿就不存在(或没有足够的)针对这件事物的认知体系与解决方案。这就像是明明肚子很饿,但碗里压根儿没有饭。想要克服这种原因造成的心智障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像安装电脑一样,缺啥软件装啥软件。对于人脑而言,其实也存在一些“装机必备”的“心智程序包”,而且这些软件包对我们过好这一生全都至关重要。其中,概率知识和概率思维是最重要的理性程序包。概率是人类高度理性的产物。了解这些概率常识,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首先我们要多想想别人告诉你的假设不成立的情况。备择假设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你可以将它简单理解成“逆向思维”。这个心智程序呼吁我们考虑问题不要总是从单方面条件切入,要学会从这些条件的对立面入手思考。所以有时候这个原则也被称为“对立假设”。比如,你家小区附近开了家餐馆,你听说不太好吃,就没去过。有一天老板跟你搭讪,说95%的顾客都说店里的东西很好吃呢。你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思考呢?你不能顺着老板的思路,只考虑一家很棒的餐厅,被95%的客人点赞的概率,还要想一下,一家很差劲的餐厅,被5%的人抱怨的概率有多少。毕竟人们大多数时候吃到了难吃的东西也只会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来了,很少有人会特地给差评。
接下来,我们要特别重视“可证伪性”。一个科学的结论不但要从正面推导它可以成立,还必须从反面推导它不成立才算科学。比如,如果有人告诉你,精神病人画的人像眼睛会特别大,你除了要验证被判定为精神病的人画的人像是不是眼睛都特别大之外,还要去验证那些眼睛大小正常的人像画是不是精神病人画的。总之,大家记住一句话,一切不允许你质疑的事物都是有问题的。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条件概率倒置”,它接近于咱们常说的“本末倒置”。人们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例如医疗场景中),经常简单粗暴地把条件与结论颠倒过来,以为情况同样成立。举个简单例子,我们说感冒患者有极高的几率会表现出咳嗽、打喷嚏等症状,但这并不代表绝大多数的咳嗽和喷嚏都是因为得了感冒。
前面说的这些“装机必备”的“心智程序包”,它解决的是,我们很饿的时候,“碗里没饭”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碗里的饭馊了。对应到“心智程序”就是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像是邪教、传销、庞氏骗局等骗局的作用机制就属于这种情况,它们就像一个个伪装成绿色软件的病毒程序,用自己有毒的思维模式占据你的关键大脑皮层,让你对客观世界产生了歪曲和错误的理解与判断。
人们之所以常常受到污化心智程序的欺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污化的心智程序通常被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进而具备了“极具诱惑力的复杂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传销组织成员通常都能给你罗列出貌似十分复杂而严谨的计算公式,此时你稍一放松思维警惕性,再加上人类的贪婪本性,就有大脑中毒,宕机停转的可能。
这本书被有一些人批评说只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提供解决思路,事实上当我们对问题本身及其产生原因拥有足够认识的时候,解决方案其实已经在手边了。理论科学家们的意义,不正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框架,让我们可以在这个真理框架下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挖掘,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吗。所以,总结一下,要避免成为“认知吝啬鬼”,就要照着这些吝啬表现的反面去找执行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思考与分析问题时,克服思维惰性,始终带着谨慎的态度,三思而后行,多问问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我有没有偷懒,有没有考虑到反面的情况。而针对“心智程序障碍”,我们要安装正确的心智程序,并且避免装载错误的心智程序。这就像我们走路,首先你要学会正确的走路方式,然后在你走上路面时,要尽可能避开马路中间接连出现的泥坑,与那些拒绝质疑、拒绝证伪,可能带有欺骗性的人或事保持距离。具体来说,我们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以及家教,其实就是你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尝试在给你安装认知体系与心智模型。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时,我们也依然要终身学习,来为自己装上可以识别所有病毒的超级防火墙。乔布斯说过一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翻译成中文,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大概是培养理性人生的基本准则了。
最后,我想借用查理·芒格所推崇的心智模型结束本书的解读。查理·芒格最推崇的人生信条只有三点:
1. 简化复杂性。我们要培养化繁为简、剥茧抽丝的分析能力,不要犯懒,被正常的复杂性吓住,更不要被歪曲的复杂性所吸引;
2. 消除知识盲点。充满好奇心地吸取并建立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正确认知,尽可能不给污化心理程序的侵袭留下可乘之机;
3. 多科学视角。当我们真正遇上问题时,不要慌乱、麻痹或盲目自信,要学会多视角、多维度的科学分析方法;
每个人都有不理性的方面和时刻,乔纳森·巴伦说,当我们说一个人不理性的时候,并不是指责他无可救药,相反,我们是在敦促他发生积极的改变。是的,在最后,我也想告诉你,你还有成为更好自己的机会,无论你聪明或平凡,只要你愿意培养自己的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