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一句,清朝皇帝奏折上用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个字:“知道了”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是几年前去曹雪芹纪念馆,看到曹雪芹爷爷曹寅给康熙的奏折,康熙的回复只有三个字“知道了”,感觉很有意思。

后来发现,这种清朝皇帝在批阅奏折时这三个字经常出现,而且不止康熙批过,清朝各个皇帝也批过,字体也不太一样。

皇帝的批复这么亲民呢,是为了拉进与官员的距离吗?
我不清楚,好像历史上也众说纷纭。
当个皇帝那有那么容易?是个官就可能给皇帝上奏折,奏折里说的话又往往是一家之言。皇帝答应办吧,办不了,因为手下说的事很多事是需要调查的;说不办吧,这事情看起来又可以办。比如,手下上疏劝皇帝,请皇帝早起晚睡,亲贤臣远小人,保护好身体,等等,那皇帝怎么批示?这样批示行不:你说的好,我按照你的说的做?显然是批示“知道了”更好。
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知道,“知道了”并非清朝皇帝的发明,明朝有皇帝也曾经经常批示“知道了”,但是后来被大臣批评,他就没有再批示“知道了”。
《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元年(1522年),御史朱衣上疏嘉靖帝:“人君之德,莫先于力行,自治之功,莫要于改过。近者言官屡进疏章,陛下御批有曰‘知道了’,有曰‘已有旨了’。夫言知不言行,力行之怠也;言有旨而不言是非,改过之吝也。此两可回护之辞,不宜见之于圣明之世。”
大致意思是说:“皇帝的德行,首先在于身体力行;自我管理的功力,最重要的是改过。最近言官上报的疏章,陛下有的是批示‘知道了’,有的是批示‘已有旨了’。光说“知道了”不实行,其实是怠政的表现;光说“有旨”而不说事情本身是非对错,是不愿意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样模棱两可的回复,不应该出现在太平盛世。”
朱衣给嘉靖皇帝扣了一顶好大的帽子,皇帝这样批示简直就是不负责任!
所以后期嘉靖皇帝就很少批复“知道了”三个字,不过最后也干脆不上朝了。
但“知道了”三个字很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后代皇帝并没有将这句话束之高阁。
在《万历十五年》中也提到皇帝需要批复“知道了”之类的话。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是照办还是再等等,或者也有可能是相同权利集团只可意会不足与外人道的回复,这种让人摸不透的回复很有智慧,看似亲民,实则高高在上。

那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特别是在职场中,用处很大。
第一、在下属的矛盾中建立威信。
试想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的两个下属发生了争吵,你要求两个人都冷静一下。其中一位私下找到你,告诉你另一位曾经在背后讽刺挖苦你能力不足。你会怎么做?
批评那个挖苦你的人吗,还是指责另一个告状?显然都不合理,不仅没有涵养,下属对你的偏见也更严重,况且这件事并没有调查。
其实只回答三个字“知道了”就很好,不多说一句话。
第二、上司安排工作时的缓兵之计。
如果上司突然把你叫到办公室,给你安排一个你从来没做过的工作。你会怎么做?
当场答应?万一那份工作你做不好呢,到时候只会打脸。当场拒绝?那领导只会觉得你只会推卸责任,你没做就拒绝,是不是能力不行,或者没把我放在眼里。
同样,回答三个字“知道了”就很好,不多说一句话。
这样能让领导觉得他的话你在听,也有了缓冲的余地,之后有了方案再有理有据有节地答应或者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