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
但我们一生下来,就不自由。
不仅有习俗礼义对我们的约束,更有我们自身基因的羁绊,而后者往往成为我们的主宰者。
比如说人们的减肥、戒烟吧,当事者往往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面对美食与烟瘾的诱惑时,最终也会选择投降。
再比如人们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如“托腮”“发呆”以及车祸时的躲避等,当事人都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的反应”,没时间也不可能经过“自我意志”的深思熟虑。
这就是说,我们都受到基因的控制,我们的自由意志其实是不自由的。
人的这种特点,已得到心理学的证实。
以动手指为例,当大脑产生一个准备动手指的电活动之后,需要再过大约300毫秒,我们的大脑才会产生想动手指这个想法。
这就意味着,在我们产生动手指这个意志之前,就有某个基因已提前替我们决定了。
而且,我们的许多行为,基因预先就替我们设好了,有生存、归属、关爱、地位、配偶、避免疾病等等的区域模块。这些模块,相当于电脑的操作系统在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看似不可捉摸,实则是各个模块在不同情景下的表现。
如在家里,他是温文尔雅的,但在大街上,他却可能爆粗口;
如在单位,他可能充满理智,但在旅行途中又情绪失控;
如在公众场合,他知书达礼,但在私下里又蛮橫无礼;
基因控制着我们,把我们塑造成了一个复杂的人。
那么,作为代表“我”的自由意志,在这些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对行为进行解释的叙事者,如新闻发言人跟总统的关系一样,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人类只是一个基因载体。基因只管为它自己服务,根本不管人类意志如何。
认识到这点,难免会使人有点尴尬。我们如此伟大的人类,居然还受基因的控制,但承认这点,会使我们变得谦卑。
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的观点,是不是由情感所致的一种偏执。因为我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大脑,不明白我们的观念,不仅许多是别人的,而且只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情况。
我们也要时刻警醒对他人的看法,是否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误区,轻易给人贴上善恶的标签。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不要被人某一方面的表现所蒙蔽。
我们更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决策,避免陷入情绪化的误区。因为情绪会引导基因操控我们。遇事要冷静,一念既起,即加检点,详察动机目的,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三思而后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摆脱基因的控制,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以成就我们幸福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