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金钱绑架了人生,悲剧就会发生
文/高峰青青草
曾经在网上看了两则新闻,大有感触。
新闻一:新京报讯(记者苏曼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昨天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
调查报告称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你信么?
我信,但又不信。
首先,要确认这是金融类的调查,必然是在用钱来衡量人的幸福感。
从钱的角度上来讲,我可以有一半相信。
草根出身的博士上了那么多年学,教育成本如此高,若眼下未成名成家或侥幸在高收入行业就业,肯定感觉金钱的投入与现今的收入不成正比,自己的存在感远不如上个世纪的博士,毕业很抢手,单位高薪聘用,安排住房,还解决配偶工作问题,纵向地比,博士学位的价值明显降低。况且,若博士尚无一既体面又收入可观的工作,再看一些上学少甚至没上学的人,做生意或凭借体力,比自己挣钱多的人竟然很多,横向地比,金钱上也是颇为失意。由此对比之下,幸福感必然降低。
相反,没文化的劳动者,本来期待值低,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能够温饱有余,自然知足常乐。至于调查所称的“文盲”人群,怎么也是中老年以上的人,这些人童年大都缺衣少食,过着填饱肚子就觉是莫大幸福的生活,对物质层面的需求更低,如今的日子天天像穷时候过年一样吃饭,自然更容易满足,幸福感强。
因此,依据以上的理由,的确,很可能,博士幸福感甚至比没文化的劳动者低。
除此之外,这个结论就根本不成立。所以,我还有一半不相信。
要声明一下,因“文盲”一词含有贬意,我用“没文化的劳动者”来代替。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衡量幸福感,就要用同一指标来衡量,即使是文化上有高低之分的博士与没文化的劳动者。那好,就用月收入一万元来衡量,月收入一万的博士还得看生活在何地,若在北上广大城市自然觉得这收入太低,而没文化的劳动者却觉得可以。对收入的满足感,自然博士不如没文化的劳动者高。收入的满足感,只是幸福感的一部分,并不能因此说博士的幸福感就一定低,这属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这是其一。
其二,同样是月入一万的两者,博士去书吧花一百元读了书很幸福,没文化的劳动者花一百元买了佳肴下酒喝很幸福,若两者享受生活的方式进行交换则两者都不会觉得幸福,两者在享受生活的幸福感上并没有谁高谁低;另一方面,也不能说博士花了千元和自由恋爱的人举行个婚礼,就不如花数万元按民俗嫁娶的没文化的劳动者的婚礼幸福。博士与没文化的劳动者,只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何来幸福感的巨大差异?根本没可比性——即无须比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想不通,这个调查结果出自什么范围,是否真正接了地气;更想不通这个调查结果的积极意义,以偏概全本就不足以下结论。若只是为了证明“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其目的在于:或是为了迎合多年大家对中国教育的批判,或是为了加重知识青年对现状的不满,夺人眼球,倒也成功,我的眼球就被吸引了去,可为明证。除此,只有负面意义,一些涉世未深的学生和青年看了,自然会心理失衡,认定读书无用,上学不能直接致富,何必寒窗苦读,不如寻找致富的捷径。
我个人偏见,这种调查结果还是不公示,内部作为研究成果封存为好。因为这项并不具备现实权威性的调查只会传递负能量。
幸福是什么?无关乎文化,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无关乎金钱,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套用一句话:幸福如鞋子,幸不幸福只有脚趾头知道。
当年央视满大街调查个人幸不幸福,曾被人嘲笑,可见这个问题不问为好。只要没觉得不幸,幸福就离每个人很近。
若有人问我幸不幸福,我会回答,除了钱不够花的痛苦之外,我基本是幸福的。那你说我是幸不幸福呢?而在商品社会,人人都会因钱而焦虑。若非要去逼人回答幸福与否,乐观的人会回答幸福,悲观的人会回答不幸福,与学历和收入的关系也未必大有关联。
因此,我偏激地认为“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的结论不成立,混淆视听,容易误导青年和学生。与此相匹配的是“端起碗来骂娘”,那就能下“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并未创造出国民更高的幸福感”的结论,还很成立,因为现在谁都能对现存不良社会问题骂几句。很抱歉,我是有感而发,并非针对人家媒体和调查机构,恐也会被骂——我很怕被人骂的,宽恕我吧。
现在再看第二则新闻:
云南信息报讯(记者李子映通讯员区鸿雁)为“一夜暴富”,两名离校的“90后”高中学生,9天内在湖南、广东、云南疯狂作案,残忍杀害了7人。2月13日上午,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进行二审宣判,主犯之一刘启智被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倘若真的如上面的调查结论所说“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博士的幸福感甚至不如文盲”,有更多的金钱收入人才幸福,博士读书多都不幸福,那我们就不会为这第二条新闻而惊讶了。
“一夜暴富”并不罕见,关键是要用正当劳动换来才可取,例如明星演了部戏走红,或是法律允许的买彩票中巨额大奖、炒股票之类。除此,要做到合法地“一夜暴富”,对于普通人,尤其草根出身的年轻人,真的千难万难。
如今商品社会,拜金主义席卷神州大地,看谁谁亿万身价,看谁谁在网上炫富,真是令人心痒难耐,恨不得找个办法立马富起来,让人羡慕妒忌恨都没关系。穷的人渴望脱贫,富的人希望财产增值,于是没人嫌钱多,渴望暴富的心理如出一辙。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有暴富心理的人,要么为钱去犯罪,要么为人利用,因此传销和集资诈骗的活动一片生机,让许多人(包括高学历和没文化的人)自愿倾家荡产、众叛亲离地投入进去。“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真理和那最朴实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竟然被这些人忘记。
金钱,本是人生存和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需的工具,如今却将人奴役,人异化为金钱的工具。当金钱绑架了人生,悲剧就会发生。但这全然不是金钱的罪恶,只是贪欲将灵魂污染,从而人沦为金钱的奴隶所致。
青少年为钱犯罪,与社会风气有关,与社会导向有关,与传播媒体有关。第二则新闻中也强调了罪犯模仿了电影情节杀人越货。暴力娱乐片难逃其责,暴力娱乐片的初衷只为赚钱,绝无社会责任感。先不去讨论了,题目太大,一篇小文承受不了的。
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命具有不可逆性,具有唯一性,要珍惜;珍惜生命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商品社会里,尤其不要让金钱绑架了自己的人生!一旦陷入拜金主义,人就无可避免地会陷入疯狂,导致悲剧发生。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务实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能达成共识:无论你是博士还是没文化的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不为金钱迷失自己,无论月入一亿还是月入一千,只要是正当劳动所得,就令人肃然起敬!追求幸福全然不必迎合世俗的眼光,各人都有各人的人生乐趣;人与人之间,不会因物质条件而划分地位等级,不会因收入多寡而分贵贱高低,即使不相互欣赏也要相互尊重。身处商品社会,每个人,可以利己,但绝对不能损人——有了这个底线,就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在欲望驱使下,害人害己。
第二则新闻的悲剧已经在警示我们,第一则新闻中所提的调查研究中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论断不足取。社会需要正能量,正如心理学家现在推崇积极心理学一样,社会各界也要尽力弘扬正能量,而非制造怨言产生的土壤。
这或许是种理想主义。温饱无忧的基础上,追求理想岂不是莫大乐趣?我们需要找回人生的使命感,在务实的基础上张扬理想主义。愿走在富强之路上的中国公民,人人平安,个个都能拥有自己的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