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师学悟(1)教育须留白

南师学悟(1)教育须留白

作者: 落雨又繁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01:31 被阅读0次

    教育须留白


        文化延续的路上,有谁堪挑起传承的大旗?又有谁愿同大师饮尽潜心文化的醇酒?当高教授和诗词而高歌时,我的心里溢满了对眼前这位长者深深地崇敬与尊重,我亦被他对文学的赤诚深深感动着。

      七点五十,我们已经整齐地坐在南师大心理学院的报告厅,再次面见到了智慧的周红教授。紧接着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在南师大这片教育土地上,艾瑞德人的出校旗,诵校志仪式有了新的意味,这既是教育的仪式感,也是学习的起跑线,更是每个教师成为“学生”最纯粹的心里表达!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由南师大文学学院的院长高峰教授带来的“文化素养与文学欣赏”,乍一看,似乎并不是教育的专业性所在。可是听着高教授动人的讲解,把我们从匆忙的现代一下子拉到了思想自由的唐朝与严肃拘谨的宋朝,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同的时代背景滋养了不同的文化气质与艺术风格,开放自由的唐朝是一批批惆怅浪漫诗人的舞蹈,规正有度的宋朝则是一批批内敛典雅智者的沉思。

      文化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滋养,我思考着这样的文学课堂对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也许这正是艾瑞德与南师大的另一种隔空相遇吧——我们学校一直倡导着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读书”,读书与学习便是提升文化修养最直接的形式,文化底蕴则是教育之花生长的最好土壤。拥有历史底蕴的南师大和南师大人如此,倡导读书的艾瑞德和艾瑞德人亦是如此。教育离不开文学,离不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师者,只有我们自己生命的丰盈才能推动孩子们生命的丰盈,无论何时,潜心定神,豁达包容都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心态。

        我对高教授的一个玩笑印象尤为深刻,他说:“从此,再也没有像我这样讲唐宋文化和唐宋文学讲得这样好的老师了,因为现在的学生不愿意深入其中,我便也不愿讲了。”虽然这是他的玩笑般地自嘲,但分明流露出一个师者和学者的哀憾与孤独。文化延续的路上,有谁堪挑起传承的大旗?又有谁愿同大师饮尽潜心文化的醇酒?当高教授和诗词而高歌时,我的心里溢满了对眼前这位长者深深地崇敬与尊重,我也被深深感动了。我感动于他把古典诗词吟唱的如此动情达意,感动于他的率性直白的表达与追问。

        如果说上午我们与时代,与文学,与先人的时空对话,是一场灵魂的邂逅,给予了我们精神的滋养,打开了我们教育人的文学视野。下午是则一场落地生根的专业盛宴,我们跟随唐涛老师一起踏入了家校沟通的跑马场。怎样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这是每一位老师的专业必修课,因为我们无时不刻就存在在这个教育磁场中,面临着纷踏而至的与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 

        懂孩子比爱孩子更加重要,唐涛老师在课堂中的一个个案例和一次次模拟情景体验,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工作和生活里沟通上的痛点,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解决这些痛点的方法。没有不爱学习或者不爱读书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家长和老师。“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他人的情绪与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了,然而在真正的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完全做到?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真正地接纳孩子的各样情绪,然后其他的沟通才得以有效进行,同理作为丈夫妻子,我们也应该学会先接纳对方的情绪,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理智平和有温度的沟通!

        我不记得在哪本书里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文人的世界多半是孤独的。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孤独”一词,孤独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位置,孤独是一种不被理解与懂得的情绪。所以文学的世界里向来都有着无数有趣但又有点微微落寞的灵魂。

        “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这样形容唐代文化,我想这形容人生也是极好的。尽管人生繁复,各有喜乐烦忧,仍然充满光明与希望;虽然时不时也会有轻声长叹,但是卸掉包袱便可重新出发。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每日面对一群鲜活灵动的小生命,尽管几多辛酸失落,仍然看到生命的拔节与成长;虽然会有困难问题,但是不断地学习与思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方法智慧,教育便有了前进的动力!

          教育有时需要这么点清高与孤独,这是留给我们自己静静反观与思考的,是留给我们自己去追问自己教育之路上的困惑与沉思的。没有思考便不会有沉淀,正如水墨写意画中的留白,教育的留白是我们内心丰富成长的过程,是静下来倾听心灵拔节的积累与沉淀!我们正行在这样让教育“变厚”的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师学悟(1)教育须留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k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