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精讲大赛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精讲大赛教学设计

作者: 学语心远 | 来源:发表于2021-09-27 16:15 被阅读0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导与启: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南朝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那么离别是什么呢?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愁损辞乡去国”人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如此的凄凉、哀婉、缠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体会一种别样的送别情怀。

    讲与评:

    第一部分:【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                                ——王勃生平简介王勃,字子安,约650年-约676年,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据《旧唐书》记载: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十六岁: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文》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任职虢(guó)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年仅25岁。一代诗坛巨匠,就此殒命南海。

    第二部分:【年少成名 才冠古今】                              ——王勃的文学成就王勃虽年寿不永,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诗作文章。他留下来的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那么这位博学多才却英年早逝的诗人, 究竟在这首诗中诉说了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教师朗读诗歌)

    第三部分:【离别之美  昂扬向上】                        ——品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首诗,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呢?(五言律诗)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我们来看诗的首联。

    一、朗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板书:首联)解释:城阙:指长安  辅:辅卫、护卫  三秦:指关中地区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译文:三秦辅卫着长安,透过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

    赏析:(1)首联交代了什么?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长安;友人要去的地方:蜀州。(2)从炼字角度看,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两个动词:“辅”,本来是三秦辅城阙,诗人却写成“城阙辅三秦”,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护卫着,一个“辅”字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望”字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写出了杜少府前途未卜、路途遥远、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担忧之情。首联不说离别,却只描绘出这两个地方的地形风貌。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更是看不见的。这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水的源头一直看到大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一直看到长安。王勃的这首诗运用了同样的手法,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对朋友的这份情感似乎能够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并非远别。(板书:非远别) 那么最能引发诗人与友人共鸣的是那两句诗呢?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的颔联。

    二、朗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板书:颔联)解释:宦游:在外做官译文:和你离别心中有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赏析:(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板书:同宦游)王勃当时的职务是“沛服修撰”,这个职位不过是寄人篱下的御用文人,或者是高级食客。如果一不小心得罪了权贵,就会被立即逐出府去,所以王勃当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而王勃的朋友杜少府的处境也不怎么样,那是被外放到远离京都的蜀州去做少府。少府就是县尉,职责是协助县令维持一县境内的治安。这个职位对唐代那些有才气、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很不屑的。因此,当时许多文人都把能够罢职县尉当作一件拜托屈辱的快事。杜甫就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苏轼也说“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两个知心好友,一个留在京都,过着寄人篱下的侍从文人生活,一个被派往偏远的地方去做文人都看不起的差事。心高气傲的诗人,此时此刻该是何等的忧愤啊。所以诗中的“同是宦游人”,应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思相似。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2)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为什么?坦然,乐观。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离别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四、朗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板书:颈联)解释:海内:四海之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比:古文字像两个人靠在一起,意思是并列、靠近。比邻:近邻。译文:四海之内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今在身边。赏析:(1)如何理解这句诗?临行之际,诗人想到杜少府,要越过艰难的蜀道,前往遥远的蜀州。人海茫茫,再见也难,惜别之意就更加深沉。因此诗人安慰他。言下之意也是说大丈夫四海为家。只要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也就不用在乎朋友之间的长相厮守了。这两句诗蕴含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表现出了诗人乐观、旷达、豁达的态度、与友人深厚的友谊。(板书:若比邻)正因为有这样的豪情壮志,诗人才在最后一联中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五、朗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解释:无为:不必。歧路:岔路口。沾斤:泪沾手斤,指挥泪告别。译文: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不要像那些儿女情长的男男女女一样,痛哭流涕,把巾袖都沾湿了。赏析:(1)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这两句诗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王勃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唱出了激扬奋发的时代之音,表现出了青年人的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板书:尾联:莫沾巾)

    (2)尾联中诗人慰勉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沾手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歧路”与送别相呼应。从而表明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有人说,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出,所有的送别诗都随之黯然失色,那么想一想此诗受人喜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唐诗三百首》选者评为“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写得乐观开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实,除了王勃的这首诗歌,还有许多送别诗,同样表达积极、乐观、豁达之情怀。例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我们的生命中,离别总在不断上演着,离别会带走我们生命中珍贵的印迹。诗人北岛说:“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愿我们珍惜光阴,珍惜与朋友间美好的情谊,在面对离别时有千里的视野,有万里的胸襟;可以昂扬而不消沉,明媚而不忧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精讲大赛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lr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