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有点混乱,好像同时有在读不下10本书。
很多开个头,又放下了。
因为阅读软件也很多,书也很多。一到书店呆一天,能看好几本书。有的看个开头觉得不错,就买回来慢慢看。
这样做的好处却是出乎意料的。之前没这么干过。
有一些想法自己就在我的脑子里自己跑出来了。
是什么呢?
一、阶级这个东西,其实一直就存在。
严格来说,也不能说一直。但是从有奴隶制开始也就存在了,几千年来但凡人类,几乎都处于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吧。
中国,比较特殊,也就是刚刚过去100年内,发生了战争,建立了新的秩序。但是,混乱如果不是长期的,那么就应该是短暂的。如果像古代那种几百年是王朝,那么制度就趋向于稳定。所以,建国不过几十年,大家又开始谈论阶层,或阶级。
在几千年前,西方的科学主要是贵族阶级创造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有奴隶去基础的工作,而贵族衣食无忧之余,有大把空闲时间可以研究天文、数学、生物、物理这些当时可能看似无用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科学发生的三个条件是:好奇、闲适和自由。
很显然,一个整天忙于生计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做这些思考和辩论的。
艺术也类似。
(一种除外的可能是:成为工匠,并产生热爱。)
所以,想到现代的社会,也是一样。当普通人忙于生计的时候,的确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就我个人而言,之前工作的时候至少没有这么多时间做广泛的阅读、思考和写字。
《宋徽宗》一书中有一句描写当时赵佶在王府中交际的精英阶层:“他们全都家产殷富、饱学多识、才华出众、卓有所成或者交友广泛。”
这让我想起了李双江之子,李天一,何尝不是这样?
这其实就是贵族阶层的标配。而普通人终究是难一点。譬如,最近的艺人(其实是未出道的练习生)黄智博一事就让人感叹,他生错了家庭。可见,不同阶层的命运大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梦想,同样的脸蛋和身材,同样的勤奋和努力,贫苦家庭的孩子肯定是难一些的。这毋庸置疑。
虽然,我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的书,但是加起来的感悟有可能没有这三年内的多。对世界的感叹和好奇也没有这三年内的多。
这一段经历,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乔布斯很感谢他那段辍学的经历。
很多东西是“玩”出来的。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他们之所以孜孜以求(一直在探索、在“玩”),只是为了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更多一点。
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点燃起这样的热情,还怕孩子们不会自己成长吗?
但问题是,我们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自己可能都缺少这样的热情,又如何把它传递下去呢?
这,在我看来就是最大的问题。
也是因为我自己的这一段经历,我才开始反思我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比如,给他报各种培训班,希望把他的业余时间都塞满。
但,我并没有给他制造惊叹的机会。那就是,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深?原来茶艺可以这么高级?
这就引出第二个心得:
我们拥有的时间真的好少。
因为看见,我相信了这个世界好美。这个世界好大,大到宇宙浩渺,小到微观极致。
因为看见,我知道了每一行每一业都有深度,都有大师。你理解的浅薄其实只是因为你自己浅薄而已。每一个行业,仅了解熟练前辈们的工作经验已经需要很多的时间,再想要做出一点自己的成绩,谈何容易?
因为看见,我感到人的精力确实有限。譬如,书山如海,要读完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只能专攻其一。历史上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不是没有,只是稀有。即便专攻其一,也未必能学有所成。古代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历时19年完成,几乎就是用一生来完成一件事业。据说他工作时常闭门不出。朱熹有劝学诗,第一句“少年易老学难成”,第二句“一寸光阴不可轻”,做学问要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有点成绩。
人的精力有限,并不仅仅因为生命之有限。并不仅仅因为除了8小时工作时间,你还需要睡觉、吃饭、运动、就医、访亲问友、娱乐…… 还因为,相对浩瀚的宇宙、绵长的历史,我们的生命如微尘一般渺小而短暂。
现在,我更能理解歌曲里唱的那句“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真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