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公园本来并不在我的旅游计划之中,它是我习惯性为了利用早晨珍贵(“珍贵”的定义因人而异,可以是睡懒觉也可以是早锻炼...)时光临时通过百度地图寻得的,距离旅馆不过两三公里远。
它是近年才建的一个市区公园,取名梅溪,是因为公园所在的九同碑村正是宣城梅氏的祖居地。梅氏是宣城的千年世家,祖居地就在九同村。随着城区面积的拓展,九同村已经成了一个“城中村”,宣城把这个“城中村”的村民迁走后没有搞房地产开发,而是建成了现在的梅溪公园,不能不说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一进公园牌坊式的大门,就看到一尊梅尧臣的雕像,身后一面墙上刻着欧阳修写的《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的这篇序大概是对梅尧臣诗文成就最精当的概括了。
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
其实,宣城梅氏并非自梅尧臣始。宣城梅氏的始祖是梅远,晚唐时迁居宣城,到梅尧臣已是第四代。圣俞是梅尧臣的字,他一生做的都是小官,所谓“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梅尧臣在仕途上不顺利,却以诗名冠绝当世。欧阳修对梅尧臣的推崇从他写的《梅圣俞诗集序》即可看出,司马光更是盛赞梅尧臣诗云:“我得圣愈诗,于身亦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殊”。
梅尧臣病逝于开封,归葬于家乡,坟墓就在该公园里。墓碑显然是新近重立的,但坟茔应该是梅尧臣的墓地。坟前有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文天祥有一首诗《梅都官墓》,其中有两句:“沧沧宛水阳,郁郁都官坟”,那是他出任宁国知府时,拜谒梅尧臣墓后写下的。
墓地背后不远的地方,九块石碑一字排开。这就是所谓的“九同碑”,九块石碑大小、形制都一样,仔细看还能依稀辨认出碑上的刻字,内容也差不多,都是道光年间立的。为什么会有九块相同的石碑呢?梅氏自古名人辈出,柏山地势高峻,面山环水,被认为是风水绝佳之处。清道光十六(1836)年,梅氏族长开会议事,决定将梅氏总祠会庆堂后的龙脉土埂开禁,议定此处开穴位九处,明码标价,所筹钱款用于祭祀公用,各望需要者拈阄而定。竞得这九处“神穴”的梅姓士绅,为了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择定吉日,共同隆重地举办了先人遗骨的迁葬仪式,并立下了九块规格一致的石碑。抗战时期,会庆堂与后面的墓地被炸毁,这九块墓碑被移到梅溪上,成了方便行人来往的石桥,前些年才重新被发现搭建石桥的竟然就是“九同碑”。
公园里还有一处双母墓,是并排的两个墓穴,一个是梅尧臣嫡母束氏之墓,另一个安葬的是其庶母张氏墓。下方不远有双母亭,不过显然是刚刚建成的新物。不过在双母墓的后方有一个六朝古墓,破败不堪,据说被挖掘时候里面早已空无一物。墓主不明,坟墓被钢化玻璃覆盖,但是其中一块玻璃已经破碎,从破碎处可以清楚看出砖头的花纹,当为古物无疑。
自梅尧臣之后,宣城梅氏人文蔚起,名家辈出:明代戏剧家梅鼎祚、清代数学大家梅文鼎(他的塑像在谢朓楼前也有一尊)、清代大画家诗人梅清、现代著名学者梅光迪等,都出自同一家族。绵延世代如此之长,且世系清晰,这样的文化世家放在全国大概也是不多见的吧。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没想到一处新近建成的城市休闲公园里可以得到如此之多的收获
2016年10月0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