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概念自从提出来,就成为大小考试考察的热点,近年来不但平时考试常考,高考也会考到,今天为大家归纳“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考点,希望大家认真复习!
“一带一路”战略
一、“一带一路”的来龙去脉
1.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 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 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着“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2.“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内容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二、“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到了矛盾集聚、风险积压、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比较集中和单一,这种原油进口格局与近年来南海局势的紧张,使得我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其来有自,德国威廉二世就提出所谓的“黄祸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也曾炒作过“红色威胁”。当前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和崛起抱有疑虑、担忧甚至戒备、敌意。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对冲。
2.实施的有利条件
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国内: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社会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3.给中国带来的利益
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
文化、旅游、贸易、金融、交通、基建等首先受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给新疆的交通设施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区域投资合作扩大投资规模;贸易发展水平提高;进一步扩大金融合作;有利于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引资、引智、引技有机结合;要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三、“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讲解和练习
古代篇: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展;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二)两汉路线:
陆路为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罗马);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 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路: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联系。
(三)唐:海陆并举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波斯湾
陆路:从长安向东可到朝鲜,从长安向西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
唐代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设立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手工业发达,文化繁荣,各国向往,加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陆海并举,走向繁荣。
(四)两宋:陆路受阻,海路为主。
宋代西北先后有西夏、辽、金、蒙古统治(他们与宋都是敌视的),丝绸之路被封锁,宋朝只能另寻贸易道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转,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海路比陆路更安全且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因此宋人开始从海上寻找出路,故宋代丝绸之路以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五)明朝郑和下西洋
1.目的: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明清时期,随着重农抑商、海禁、闭国锁国政策的推行,天朝上国的愚昧无知,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海外贸易衰落。
练习1:
唐宋以来,对外主要贸易通道为什么会由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西夏的崛起,遮断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更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持外贸的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虞云国《细说宋朝》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答案:
(1)传统商路(丝绸之路)的断绝
(2)经济重心的南移
(3)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北宋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交子等
(4)南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展
(5)技术条件: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答案:
内因: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政治: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保守、盲目自大、天朝上国。)
外因: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工业革命的冲击
近代篇: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现代篇: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
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的区别:
“一带一路”对外输出产能并给予资金扶持的模式,被很多人类比为“马歇尔计划”(两者相同点:都以“走出去”为核心;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都重视金融货币上的合作)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
背景:
①马: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
②“一带一路”:全球化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时代
目的:
①马:表面是经济计划,实质上服务于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扶持资本主义,压制共产主义,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立色彩
②“一带一路”: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超越意识形态。
范围不同:
①马: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
②“一带一路”:欢迎沿线各国(不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参与,不搞排他性框架。
参与方式与地位:
①马:美国为主导,受援国处于被动和附属地位,美国附加了很多不平等条件,埋下了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钉子”。事实上造成了美国控制西欧和西欧依附美国的局面。
②“一带一路”:各国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
经济效益不同:
①马:主要输出消费品,对美国的经济拉动效应更大。
②“一带一路”:主要输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经济拉动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