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原成德经六三章 报怨以德

道德经原成德经六三章 报怨以德

作者: 随便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13:25 被阅读0次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少之多,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

二、译文:

行为会结束,事情会完结,味道会消失,大与小是有差别的数量变化,并通过外观变化呈现给对方。

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开始,做到主宰要从卑微开始。天下的困难是由一系列容易组成,天下的主宰是由一系列卑微组成。所以圣人始终不认为自已是万物主宰,因此能成为万物主宰。

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难兑现,把问题简单化的必定遇到更多困难。因为圣人把一切事情都看成是困难的,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三、字义:

为,[论语]:为之难。[皇疏]:犹行也。

[玉篇]:无,不有也。

[尔雅·释言]:为,作,造,为也。

事,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

[尔雅]:事,勤也。[荀子·正名]: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注]:事,任使也。

[说文注]:味,滋味也。滋言多也。

味,品尝。[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

大,不小也。[广韵]:大,小大也。

[说文注]:少,不多也。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

[说文注]:多,緟也。緟者,增益也,故为多。多者胜少者,故引伸为胜之偁。战功曰多,言胜于人也。

[韵会]:报,复也,酬也,答也。[礼·郊特牲]:报本反始。[注]:谢其恩之谓报,归其功之谓反。

[增韵]:怨,仇也,雠也。[说文]:仇,雠也。[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左传]曰:嘉偶曰妃,怨偶曰仇。仇为怨匹,亦为嘉偶。[正韵]:仇,音求。匹也。匡衡引[诗]:君子好仇。同逑。[尔雅·释诂]:仇,合也。[注]:谓对合也。

以,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德,通“得”。取得,获得。[墨子·节用上]: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集韵]:德,行之得也。

[说文注]:图,画计难也。[左传]曰:咨难为谋。画计难者,谋之而苦其难也。[国语]曰: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谓先规画其事之始终曲折,历歴可见,出于万全,而后行之也。

[玉篇]:难,不易之称也。

[尔雅·释诂]:平、均、夷、弟,易也。[注]:皆谓易直。[疏]:易者,不难也。

[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大,德高望重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至高无上的。[江沅·说文释例]: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大,通‘太’、‘泰’。

细,地位低微。晏子春秋: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

成,就也。

[集韵]:轻,疾也(轻率,不稳重)。[左传]: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韵会]:以言许人曰诺。[左传·襄十八年]:献子许诺。

必,定辞也。[诗·齐风]: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说文注]:寡,少也。从宀颁。颁,分也。宀分者,合于上而分于下也,故始多而终少。

[正韻]:信,與申同,古多以爲屈伸之伸。[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正韻]:伸:舒也,理也(有影響力,有說服力)。

[尔雅·释诂]:猷,谋也。[疏]:猷者,以道而谋也。[大雅文王云]:厥犹翼翼。猷犹音义同。

四、说明:

古今对“报怨以德”的误解由来已久,圣人尚且说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样的话,误解的存在就可以理解了!

“报怨以德”的含义,不要从其本身上去探讨。老子善长于把抽象的事物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那么我们在看道德经时就要人为地把老子形象化的东西再抽象回来。“报怨以德”是老子形象化的比喻,它的真正含义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大小之多”的含义里。

这篇文章要与道经第二章联系起来,两篇要做为一篇文章去理解。道经二章主要讲什么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本篇则主要讲运动的发展趋势与结果。并告诉我们推动事物具有发展变化趋势的源动力是“累积”的结果,今天称之为“量变”。而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静”,今天称之为“质变”。

在开始本篇探讨之前,展示道经二章的内容做为参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道经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1、运动的结果。

“大”与“小”之间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对立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的普遍联系”。

当我们把“大”与“小”做为有差别的对立物放在一起时,我们的头脑要抽象出三个概念:

1、两者是在哪个方面成为对立物的。例如,大与小是在数量关系上成为对立物的。

2、两者之间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例如,大可以向小发展成为小,小也可以向大发展成为大。

3、转化是渐进式的,不是突进式的。例如,大是由一系列的“不小”演变来的,小是由一系列的“不大”演变来的。

“凡物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万物的发展趋势与结果,在某段时间之内不外乎有四种情况:

1、矛盾对立物双方并存。

2、矛盾对立物双方并亡,为新的矛盾对立物所取代。

3、矛盾对立物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

4、以矛盾对立物的消失,完成自身向对立物发展变化。

前三种是不常见的,且只在某种极端情况下才能出现。而第四种情况则不然,这种情况是经常性的、普遍性的,绝大多数的运动结果都是以自身向对立物发展变化,并以对立物的消失为已任。

所以老子在开篇即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趋势与结果是这样的:

为无为,万物的“运动”向对立物“没有运动”发展变化,并最终以对立物“没有运动”的消失,自身的“运动”变成新的“没有运动”做为结果,并期待着以“没有运动”向下一个对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

事无事,万物的“外观形制”向对立物“没有外观形制”发展变化,并最终以对立物“没有外观形制”的消失,自身的“外观形制”变成新的“没有外观形制”做为结果,并期待着以“没有外观形制”向下一个对立物的“外观形制”发展变化。

味无味,万物的“存在”向对立物“没有存在”发展变化,并最终以对立物“没有存在”的消失,自身的“存在”变成新的“没有存在”做为结果,并期待着以“没有存在”向下一个对立物的“存在”发展变化。

2、何为“多”?

“大”与“小”的转变过程中,“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为运动累积的结果“多”如果消失了,那么“大”与“小”的状态就是以“矛盾对立物双方并存”做为结果,保持各自的存在。

老子的“多”,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量变”的东西。这个“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第三者,而是来源于“大”或“小”本身。

当“大”输出“多”时,“大”向“小”发展变化。

当“小”输出“多”时,“小”向“大”发展变化。

输出“多”的能量强弱,时间长短,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

在事物处于输出“多”的这段时间内,是人发挥主动能动性的最佳时机,也是唯一的时机。人可以在不改变发展变化结果的前提下,给予事物相应的条件来影响“多”的能量强弱,最终获得人期望的东西。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含义。影响“多”的能量强弱,就是“辅万物之自然”。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获得人期望的东西,就是“弗敢为”。

做为人主观意志的表现形式,人的主观能动性亦不是随时随地可用于万物的。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并掌握万物输出“多”的那一时刻,为万物提供其发展变化必须的条件,来达到我们自身的目的与需求。而这一切能得以实现,一定要建立在不要去改变万物发展变化结果的前提下,切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相关文章

  • 道德经原成德经六三章 报怨以德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少...

  • 以德报怨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报,回报,报答;怨,仇恨,怨恨;以,用;德,大爱之德。人生要得到幸福...

  • 279、第六十三章 善意也要讲方法——报怨以德2

    报怨以德2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我们接着讲“报怨以德”这句话。老子说,...

  •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全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心观《道德经》(81)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谈到“道德”,很多人都会想到《道德经》,《道德经》最早叫做《德道经》,以德为先,道为后。 《道德经》是老子准备归隐...

  • 论语中级读本(宪问第十四)(8)

    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〇“以怨报怨”则积怨日深,“以德报怨”则迁就...

  • 《道德经》中得智慧之79:舍余有福

    《道德经》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

  • 道德经译成·德经六三章·报怨以德篇

    德经六三章·报怨以德篇 行为会结束, 事情会完结, 味道会消失。 “大”与“小”是互以对方为自身定义的有差别存在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原成德经六三章 报怨以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rn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