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94160/ee545c72ce05ff2f.jpg)
一
昨晚舍友叫我去网吧通宵,我没去。
因为我不想,第二天像个死狗一样瘫在床上起不来。
他呀,一星期至少去3次网吧通宵,打一宿的游戏。
第二天下午,4点之前绝对是起不来。
正是因为我没和他去网吧通宵,昨晚就被陈慧娟老师的一场小型音乐会打扰了,就在我们宿舍楼前开的,声音大到听不清电影声音了,带上耳机都听不清楚的那种,舍友开始骂街了,我笑了。(好吧 我承认我笑点低)
因此,我被迫卷入了这场音乐会。
我站在窗前,听着陈慧娟老师的歌声,即便她唱的歌词我一句没听清也没听懂,但音乐都是相通的。
不管你是一名摇滚歌手,还是民谣歌手。做流行音乐也好、做爵士音乐也罢,音乐都有它的共鸣。
我最喜欢听流行音乐,其次是民谣。
我最喜欢的民谣歌曲是那首《董小姐》宋冬野的,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在某个午后,阳光斑驳,天气有点小凉,几个男生拿着吉他在花池边弹唱,那时我在等一个人。
这首歌给我第一感觉很好听,歌词写的恰到好处,可能是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很多契合,使我爱上了这首歌,最后无法自拔。
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一首歌,喜欢循环到死,不听到恶心想吐,绝不换下一首歌,无解。
后来紧跟着就喜欢上了《安和桥》、《斑马斑马》、《鸽子》等。
直到后来宋冬野也没出什么好歌了,也就不怎么听他的歌了。
记得以前有一段视频采访宋冬野说:自己江郎才尽了,时常写不出歌,就是写出来自己也不满意。
宋冬野新婚不久被传出吸毒,被抓起来了,也许这就是他吸毒的原因吧。
宋冬野吸毒进去了粉丝就在网上谩骂,取关等言论,道德败坏啦。说什么的都有,很不理性。
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吧。喜欢作品就好了,何必呢?
宋冬野出来以后,出了一首叫《郭源潮》,有人说这首歌是吸毒出来的一些感悟,也有说大喜大悲后,胖子终于成熟了。
音乐就是这样,没有准确的意思和定义,每个人对音乐的解读都不同,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早些年陈羽凡录制节目被问到:“怎样才算是一首好歌?”
陈羽凡的回答是:“用一把吉他弹出来的”。
那我就在想,怎样算是一篇好文章呢?
我的回答是:“触及心灵,引人思考的,歌曲也是一样”。
二
我最喜欢的歌手是许嵩,从初中听到了现在。
记得那个的时候,网络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记歌词都得手抄在纸上,我抄了整整一个小本子。
那时候我都炼就了一身本领。就是听许嵩歌曲的前奏我就知道是哪首歌曲。
那时候我还在用诺基亚手机,手机里面全是许嵩的歌曲。他的歌那时候我都会唱。
许嵩为人低调、谦逊、与世无争,仿佛像一位隐居人士。
不为名不为利,做自己的音乐不迎合任何人,不按部就班的做音乐,不走老本行,因为许嵩觉得那样的音乐很容易做,但毫无意义。
从许嵩的《自定义》那张专辑,听到了现在的《青年晚报》,可以说我见证了许嵩的每一次的成长,音乐的成熟创作,每一次都会有新奇的东西和灵感在里面,没有让我们这些歌迷失望。
后来我发现,能打动我的歌,多半都是人间冷暖、多半都是旋律优美,多半都是声线足够吸引到我,多半都是邻家姑娘。
从大学开始,我的歌单里渐渐变得很杂,出现了M2M、出现了J.Fla、出现了Miley Cyrus、出现了夏婉安、花粥、冰冰超人、新街口组合、宋冬野、袁晓婕、本兮、周杰伦、赵雷、很多很多。
当我们都有了固定的歌单后,我们就会很少去听新歌。
有时想找些好听的音乐,却很难听到内心去。
就像是有一天路过某个小街,左边的岔路口是你经常走的,很熟悉。右边的岔路口是未知的,不熟悉,走着走着想返程了。
做音乐坦白说,非班科出身的原创音乐人是和班科出身的音乐人是有距离的,我之前看赵雷的采访,他自己也说过自己的编曲一直不怎么好,因为没有受过训练,要靠感觉来试,可想而知距离在哪。
第一次听赵雷的《成都》是在2016.11.16。
偏执的记住了那句:“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听歌的人一矫情起来,总觉得所有歌都在写自己,这是病,但别治,相信我,矫情比冷血好,真的。这句话自行去体会。
我这人喜欢听歌,一天不听歌会死,二天不听歌会挂掉,好吧。都是一个意思。
我最爱用的音乐播放器是酷狗,酷狗音乐里有我很多珍藏的歌单,仔细看了看,600多首歌,都是我最喜欢的,音乐是最好的精神食粮,音乐也是陪伴我们青春的一部分。
如果哪天我不听民谣歌曲了,我还会听最后一首《董小姐》。
如果哪天我不听流行音乐了,我还会听最后一首《The Climb》。
就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