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惧因素
在设计一个场景时,我喜欢琢磨忧惧这个概念。忧惧的一大好处是,它是个连续体。一端是简单的忧虑,比如你担心自己忘记了某件事。而另一端则是极端的恐惧。在两极之间,有一段完整的情绪范围。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场景中的每个人物都可以为某件事而感到忧惧。
从多种多样的角度来调配忧惧元素,你会发现场景中的对话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更好。
例子
查尔斯·韦伯的小说《毕业生》
年轻的本恩决定和罗伯逊太太偷情。因此,他必须在旅馆订下一个房间。但他的内心深处充满恐惧,害怕被发现,担心前台的工作人员对他的事一清二楚。
忧惧元素与全部的张力在一场几乎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中漂亮地展现出来。
“先生,您好。”前台说。
“一个房间。我想订一个房间,谢谢。”
“单人间还是双人间?”前台问。
“单人间,”本恩说,“只给我自己一个人住的,谢谢。”
前台把柜台的桌面上那个大本子推到他面前。“请您签名登记。”本子边的台面上放着一支钢笔。本恩拿起来迅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停下来,盯着自己刚刚写下的名字,一直到前台把登记簿拉回到自己那边。
“有什么不妥吗,先生?”
“什么?没,没什么。”
“很好,先生。”前台说,“我们在五楼有一个单人间。12美元。您看合适吗?”
“好。”本恩点了点头,说,“很合适。”他边说边把手伸向自己的钱包。
“您可以在退房时付款,先生。”
“噢,”本恩说,“没错。不好意思了。”
前台伸手从柜台下掏出一把钥匙。“您有行李吗,先生?”他说。
“什么?”
“您有行李吗?”
“行李?”本恩说,“有,我有。”
“在哪里呢?”
“什么?”
“您的行李在哪里呢?”
“嗯,在车里。”本恩说。他用手指向门厅的另一侧。“它在外面,车里。”
“很好,先生。”前台说。他把钥匙拎在手里,朝门厅里打量了一圈。“我叫一个门童把它搬进来。”
“噢,不。”本恩说。
“先生?”
“我的意思是我——我还是宁愿别费事把它们都搬进来了。我拿个牙刷就够了。我可以自己去拿。如果可以的话。”
“当然可以。”
本恩伸手去够那把钥匙。
“我会安排一个门童带您去房间。”
“噢,”本恩缩回手,说,“嗯,其实我自己找也一样快。我只需要拿上我的牙刷。我想我自己能应付得了。”
“都听您的,先生。”那个人把钥匙递给了他。
“谢谢你。”
本恩穿过门厅,走出旅馆的前门。他看了一会儿门童为几辆开过来的私家车和出租车打开车门,然后就转过身,回到里面。当他经过前台身边时,他停下脚步,拍了拍大衣的一个口袋。
“拿到了。”他说。
“什么,先生?”
“牙刷,我的牙刷拿到了。”
“噢,太棒了,先生。”
议程、争辩、障碍和忧惧——把这四样东西印在脑海里,你的对话将变得有滋有味、炫人耳目。你将会把读者拽入每一个场景的热度之中。其成果就是我们所说的“翻页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