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乡总是被土地环绕着,所以常常被称为乡下。
像我这样从小在外读书、工作的人,对故乡的感觉总像落日前的那一抹夕阳:虽然时间很短,但却美到铭刻心间!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故乡的回忆很多,远远多于往年。神奇的是这些回忆大都和 土地有关!
故乡是一个中等的村庄,我小的时候有2000多人。出了村子,就是一条条的小土路,弯弯曲曲地通向其他村子或农地里,身边就是绿油油的庄稼、满地开的野花儿,不时的出现野鸟、昆虫伴随你左右,不远的田地里是黄牛、黑驴和偶尔飞扬的黄土,田风一来,迎面扑来的是淡淡的草香、花香、泥土味儿,令人神清气爽!
如今进了城市生活,道路不在是土路,而且宽敞了许多,却找不到 神清气爽的感觉了!
儿时许多的记忆是清晰的、甜蜜的: 每逢暑假,我们几个伙伴常做的就是一起去拔草,往往是走很长很长的路,甚至越过好几个村庄去找草,归来时常常是塞的硬硬的一袋草和满身的泥土,还有叽叽喳喳的好心情! 而寒假最喜欢的就是去赶集,不是因为有好吃的,那时候可吃的真的很少,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吃的,主要是赶集时要过一条河,特别是三九天,天寒地冻,我们可以上 冰河面上去玩儿!
这是2018年寒假,我在沧州冬令营带领孩子们远足时,路过一个冰冻的小海子,大家疯狂玩耍的情景。土地上种的果树、瓜果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回忆。小时候的故乡虽然贫穷一些,但是村前屋后很多的果树、瓜地、菜地 却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快乐。
曾经我们几个小伙伴为了能偷吃到村东头的葡萄,竟然被雨淋了很长时间,在雨中和葡萄的看护人打游击,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偷东西”的心慌、焦虑、期盼、不安,还有一丝丝的带着愧意的胜利感。
为了逮住核桃树干上的知了,更是要忍受住 烈日当空直接盖头,有时还要警觉缠绕在树上乘凉的大大小小的蛇!当然,这个环节最令人兴奋的就是村里总有几个不怕蛇的孩子,专门逮核桃树上的蛇,然后玩蛇,我们就远远的看着他玩蛇,既害怕又稀罕,还有一丝丝的崇拜感!
这是老父亲在自家院子里种的一颗 核桃树,虽然才3-4年,但已经是枝繁叶茂了。
故乡~乡村~土地 ,这样的连接 渐渐远离了我们,听不少朋友说他们的故乡 已经或即将进入“现代化” :搬进楼房~社区、油漆路、然后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不过,我也和一些老乡聊过这个话题,虽然嘴上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心中的疑虑和不安还是表现了出来。
其实,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是应该的,但是 城镇化的方式 是否也要学习西方呢?我们国家本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文化前后历经了4000多年,大量的民族精髓文化都来源于农村、农业、来源于土地。
只有 情怀大地 时,我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具有宇宙情怀和视角,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农村没有像城里人那样精准的时间意识,但有严格的季节约束,懂得顺承24节气来生活、生产、作息与活动,人的节奏完全对应天 地节奏。蓝天白云 绿水青田 鸟飞燕舞 民俗朴朴 是常态,不是口号与希望。
乡村,以家族为纽带,以地域为单元,成为了我国的民风民俗以及方言最自然最重要的载体,也就成了文化的载体。
我坚信:自己的善良朴实和勤奋,来源于家庭的熏陶,还有乡人的感染;自己的很多礼节都是来自于家人、家族、乡村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相处中;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起步于对家庭、家族和家乡的热爱。
乡亲们之间是坦诚相见的,每家每户都是透明的,一家有事全村知道~参与帮忙,这种社交中的坦诚、互帮互助,不仅仅是每个乡下人的友好品质,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这次我们在全球疫情中表现,不就是这样的吗?
耐人寻味的是,当我们正在学习西方城镇化推进方式的时候,听说美国~这个农业工业化最好的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实践(仅仅经过100年?!)就把非常肥沃的地力消耗殆尽。现在竟然开始学习我国的传统农业模式了!哈哈哈哈……
把我都笑醒了!
从故乡的回忆里,醒了。
醒了,才能更好的思考问题,虽然咱是人微言轻,但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农村、农业改革多发挥自己国家的传统优势和传统智慧,在给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前提下,保留住传承了几千年的本土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