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配合吕后整死韩信,刘邦把他由丞相升级为相国,加封他五千户的封地,派五百人组成警卫队保护他。一拨又一拨的人来向萧相国道贺,突然门卫来报:“有人来吊丧!”
吊丧?谁那么缺德(心眼)?不要命啦?!
谁?
召(shào)平。他原先是秦国的东陵侯,秦国完蛋以后,成了平头老百姓,安心在长安城东种瓜,因为种瓜拿手,民间改叫他“东陵瓜”。
萧何到底有政治头脑,先送走全部客人,然后一把拽过“东陵瓜”,进到密室,问:“开什么国际玩笑?!”
“谁跟你开玩笑?你命都快没了。”
“噢?请把话说明白。”
“皇上增加你的封地,为你配备警卫队,尊称你为相国,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你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你想想看,韩信被带到咸阳,由之前的楚王头衔降级为淮阴侯,后来哪儿都去不了,最后……他的教训你还不吸取?”
“韩信有野心……我对皇上忠心耿耿,我吸取啥教训?”
“你还不明白?皇上在外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保江山,你只在后方安享太平日子;前线你一天都没去过,皇上却对你一顿大赏。他这是奖赏你吗?他是怀疑你!试探你!等着抓住你的把柄收拾你!”
“好吧。你说咋办?”
“赶紧把皇上送给你的虚名也好、实利也罢,原封不动返回去,再拿出自己的家底儿支援军队建设。这才能消除皇上对你的怀疑,他才会放心。”
萧何照办。刘邦呵呵一笑,心里话:“还算懂事儿。”
第二年,英布闹叛乱,刘邦又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保江山了。他一边保江山,一边不断打发人来关心萧相国在忙乎啥。
忠心耿耿的萧相国还能忙乎啥?自然是一边为刘邦在前线的军队大力做好后援,一边为关中的老百姓尽心谋福利。
又有一个人来给萧何敲警钟了,说:“您不能再这么下去!您再这么鞠躬尽瘁下去,很快就会死而后已!而且不光您一个人死而后已,您的整个家族都得陪着您一块儿死而后已!”
萧何惊出一身冷汗,对方接着说:“您现在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再这么利国利民下去,皇上该怎么提升你?让您坐在他的位子上?皇上三番五次打发人来关心您的情况,这不摆明了是对你不放心嘛!您赶紧主动做点儿让老百姓怨恨的事儿吧!只有您身上有了污点,皇上才会心理平衡;只有您提供小辫子让他抓,他才能安稳睡觉。”
唉!利国利民还利出危险了,上哪儿说理去?!没办法,萧何把脸一抹,强行贱价买了很多老百姓的田地,惹得老百姓背地里纷纷骂娘。
刘邦知道老萧原来也是个俗人以后,笑出一脸褶子。
刘邦收拾完英布,回京,路上接连收到老百姓检举萧何恶行的状书。
“萧相国,我不在京城的时候,您就是这么为老百姓办事儿的?呵呵。”刘邦把全部状书推到萧何跟前,“你自己激起的民愤,自己去搞定!”
萧何按照既定剧本去向老百姓认错、退田、赔款。
唉,相国这工作真不easy呀!
说到底,世界上哪有容易的工作?啥都不好干,啥都不能不干;干好了可能“危险”,干坏了反而平安。《道德经》的这种朴素的辩证法,真是把古代社会的君臣之道点透了。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分享两条:
(1)不要苛求上级看待问题百分百理性。有的人以为自己毫不利己,全身心为公司奉献,一定能够得到上级理解和支持。其实,上级也是人,也有他的情绪,也有他视角的盲区,你以为自己是在兢兢业业为公司奉献,上级可能会对你形成完全不同于你自我感觉的看法,比如,认为你想出风头,爱表现,不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跟大家保持团结,自以为是,想让大家围着你转,等等。
(2)顺着上级的意思办事,并不是缺乏是非观的乡愿行为。有些技术员工,总是不服气被外行的上级安排、布置任务,总是自以为比上级懂得多;对于上级安排的任务,总是习惯于挑出专业上的漏洞,然后把自己的一套拿出来向上级拼命推销。上级越不接受,他推销得越来劲,造成双方分歧越来越大。试问,这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当然,你可能不认同我上面的分享结论,没关系,让时间去证明吧。团结万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