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一场线上的私董会,会议内容就不说了,必须要保密。我把自己开出的药方说一下。
很多企业家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是目标之间的冲突。这是所有企业必然面临的——内外部的矛盾,长期和短期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物质和精神的矛盾等等。
企业家如果无法理清矛盾,就无法解决矛盾。就像一句名言所说,发现问题的本质,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所以,企业家必须将对矛盾的认知清晰化。
能将矛盾统一解决,当然是最好的方式,但如果不能,一定要抓主要矛盾,将矛盾推向你认为更有利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统一解决?例如阿米巴经营其中一条原则是,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两者就是矛盾的目标。很多时候,费用越大,销售额越大。
怎么统一解决呢?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在企业中,销售部门的目标是销售额最大化,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公司总部的目标是费用最小化。如果这两个目标,有一个人同时负责,那企业还好,如果没有,这个企业的内部沟通必然存在严重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部门墙。因为从根本上出发,目标就是分裂的。
有没有人对矛盾的目标统一负责呢?
有。大多数企业,这个人就是老板。
所以,老板很累,老板很忙。没办法,除了他,没人对企业的经营承担风险和整体责任,所以没人能对这个统一目标负责。这不是考核所能解决的。如果你是生产部的负责人,让你对销售额负责,对你考核公司的销售额,你愿意吗?如果最后因为销售额没完成扣你工资,你能接受吗?
结果就是:一方面,老板总觉得无人可用,认为员工没有危机意识,没有主动意识,没有大局意识。另一方面,员工习惯了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负责,没有权也没有利去担起整个公司的经营责任。
在这个矛盾中,怎么破局?
最关键地是,明确理念。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你是希望业绩增长,还是打造团队?还是先花时间和成本打造团队,然后再换回业绩增长?打算花多少时间和成本打造团队?人才成长一定有投入,老板能力的成长背后,经历过多少教训,自己最清楚。
如果你的方向是打造团队,你到底希望打造的是稳定的团队,还是狼性的团队?稳定的狼性团队很难,即便是华为,也分别在1996年进行过市场部大换血,后来再2007年更搞出了异常近7000人的集体离职事件,目的就是保持组织的活性,组织固化了,人心就容易安逸,这是很难违背的规律。背后的原因很多,相信你也能想到一些。
那有没有可能打造出既稳定又有主动性的团队呢?这里我用的是主动性,而不是销售团队常用的狼性。因为狼性靠选,靠内驱力,而主动性则不然。
主动性靠什么?靠环境和角色。
什么样的环境和角色?就是能够信任员工、给员工机会并帮助员工成长的环境,能够让员工界定价值、创造价值并合理分配价值的环境。以及,让全体员工意识到自己“经营者”的角色。
这个机会,就是决策的机会。
决策什么?
决策怎么调动资源。要么花钱,要么用人用资产。这个权力,过去无论有什么样的流程,大多数是掌控在老板的手里的。因为调动资源的权力在老板手里,所以,老板天天在想什么?我花了多少钱,投入了多少资源多少精力多少机会成本,最后拿回了多少利润,值不值?正是因为这个思考过程,所以老板才有了今天的经营能力。
如果你想让员工提升主动性,提升决策能力,就要把一部分决策的权力,交给员工。这就是信任员工、给员工机会。
那怎么帮员工成长呢?
很多企业老板不是不想放权,而是一放权就出问题。有些企业,一年营销费用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钱财动人心,搁谁那都不放心。我们服务过的一家客户,啤酒行业的燕京漓泉,在找我们做咨询之前,就尝试过放权。结果一放权,到现在还有两个人在监狱里蹲着呢。这就不是帮助员工成长了,而是给企业挖坑,给员工挖坑。
权力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也是一个企业普遍面临的矛盾。
怎么解决?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发心,企业想要达到的目标。我非常赞成,企业将培养员工当做一个长期目标来抓。
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必须要放权。
那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放权?
第一,大组织要划小。
绝不能把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交给所有员工。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当下这个时代,民主集中制是最高效也最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机制。
所以要把大组织划小。阿里巴巴划分成事业部,华为把业务团队划分成一个个铁三角,海尔叫人单合一,都是一个目的,让一部分员工对小组织的经营结果负责,让他们成为经营者。在对这个小组织负责的过程中,决策的权力,花钱的权力,调动资源的权力,是下放的。任正非称之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第二,要透明化数字经营。
为什么要透明化数字经营?
像美国政府一样,只要不透明化经营,只有没有数字显示结果,那么有利益的地方,就有认知差异,更有别有用心掩盖事实的人存在。
企业中也是一样,单纯靠审计部和一些职能部门,解决不了企业的风气问题。
所以,每个小组织,经营结果怎么样,在同等级的小组织中公开。销售型为主的企业,可以把这个看成团队PK。不过不是PK销售额,而是要PK利润。你花了多少变动费,拿回了多少利润,这才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结果。
怎么让所有人都关注?
我们刚才提到了分配价值。
很多企业在分配价值的时候,是你创造了多少业绩,就给你多少提成。
看似很公平吧?
实在不然。老板把自己接触的客户给了谁,没给谁?西北区域和华南、华东区域,有的比吗?一个新来的销售员,接过了之前离职的销售员的客户,他创造的业绩都是他自己的功劳吗?即便是一个亏损的区域,如果他比去年减亏,又贡献了销量拉低了生产成本和采购价格,他就不应该被激励吗?
很多行业利润率受原材料成本影响非常大,一家公司短期获取了高利润,功劳到底是员工的,还是因为企业投入的资本承担了亏损的风险?
所以,分配价值绝不能简单地进行个人业绩评价和激励,而应该站在组织的角度去做。小组织的经营数据公开,在此基础上,先对由组织完成的增量价值进行价值分配,进行组织激励,然后各小组织根据内部预先设定的规则,完成对人员的激励。
因为经营结果透明,一个小组织和它的经营者,花了多少钱,拿回了多少利润,所有人都看得到。而且,自己的经营结果会影响别人获得多少激励,别人的经营结果也会影响别人获得多少激励,就会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与信赖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具备了,员工的经营意识、核算意识和主动性,自然就会增加,企业利润自然就会呈现。
PS:最后说两点。
第一点,关于销售人员的薪酬。
因为案主这家企业是一家以销售为主的企业,而销售提成是国内销售型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激励政策。那这里提示一句,虽然销售提成普遍存在,但是,销售提成的比例应该有倾向性。其原则是,对增量业绩进行超额激励,对老客户的原有业绩进行逐年递减的激励。
关于销售人员底薪和提成的薪酬制度,也是一样。在薪酬总额保持不变或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如果企业追求业绩增长,薪酬制度必须倾向于低底薪高提成;如果企业追求业绩稳定,薪酬制度则应倾向于高底薪低提成。这一点,对于企业内部不同的人也适用,追求增长的高提成,追求稳定的高底薪。
第二点,关于企业文化和权威。
企业文化,大多是企业家的文化。
其背后的本质是,谁拥有权威,谁拥有文化的定义权。如果企业家自己过于仁慈和讲人情,又希望树立制度的权威,根本解决方法,不是让别人代替自己当黑脸,而是要转移权威。
权威如果转移给个人,一旦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地位的变化,当这个人未来的理念和企业家不一致时,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
所以,建议将权威转移给组织,也就是公司。企业家改变自己的性格很难,我们可以虚拟出一个公司人格,并将企业家自己和企业所有员工都置于公司人格之下。最初,由企业家定义公司人格的基础,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和全员共同丰富公司人格的内涵。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给出的方案。
从阿米巴经营的角度,这就是明确经营理念的过程。
如果企业家想树立与个人性格不同的文化,一定要维持经营理念、经营原则、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权威之所有是权威,是因为没有个人能够否定他。维持权威,不是不可违背,而是——奖罚分明,有据可依。
最后,提到经营理念、经营原则、管理制度和企业家自身,谁拥有最终的权威呢?
这是一道每个企业家根据自身情况做的选择题,请仔细思考后,给出你自己的答案吧。
A. 企业家>经营理念>经营原则>管理制度
B. 经营理念>企业家>经营原则>管理制度
C. 经营理念>经营原则>企业家>管理制度
D. 经营理念>经营原则>管理制度>企业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