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心语 学号:21009102266 书院:海棠1号书院
转自:【综合篇】猫哥说: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应用分析 - 知乎 (zhihu.com)
【嵌牛导读】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媒体应用的应用。
【嵌牛鼻子】人工智能运用于媒体。
【嵌牛提问】人工智能在媒体中有什么运用呢?
【嵌牛正文】
一、商业互联网企业的智能应用走在了专业媒体前头
正是因为人工智能较早应用于商业化的企业,加上企业有良好的机制和雄厚的资金,所以许多带有媒体属性的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方面自然走在了专业媒体机构的前头。使用人工智能的互联网知名企业今日头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今日头条的“头条号”进驻用户总数超过120 万,平均每天发布50 万条内容,已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荣获2017 年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该奖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科技最高奖”。今日头条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为了布局2018 年智媒发展,2017 年岁末有一系列的动作:11 月22日,在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上,今日头条宣布,将从智能推荐走向智能社交,提出通过智能社交的推荐方式帮助更多头条用户获取粉丝,将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即未来一年内,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一百万粉丝的账号。2017 年12 月1 日,今日头条在北京举办“全球思想盛筵——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AI 峰会,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12 月6日,今日头条未来媒体峰会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共智共生”,来自全国多所新闻院校、130 多家新闻媒体、互联网公司的学界和业界领军人物共聚一堂,探讨智媒体未来发展趋势。今日头条在会上提出将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优质媒体相结合的“智+媒”战略,服务好优质内容变现,为传媒融合提供最好的基础设施。
“智+媒”的战略,一方面使今日头条能从擅长新闻内容生产的专业媒体中获取更多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也使专业媒体能从今日头条智能化的传播中,扩大内容的影响力。事实上,已有不少媒体纷纷与今日头条合作,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赢。
二、专业媒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智媒布局
虽然智媒的概念不是现在提出来的,但媒体比商业互联网公司介入迟,因此前几年并未有大动作。近年来,智媒的应用已引发媒体机构的高度关注,学界与业界有人将2018 年视为是智媒时代的到来。
媒体介入工智能并最终成为智媒产业,既有紧迫感又有其比较成熟的条件。
从紧迫感来看,大量用户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已是势不可挡的现实,即便是传统媒体办的新媒体,运营也比较艰难。相反的,我们却可以看到许多商业互联网机构、自媒体人办的平台,靠其智能化的运营,拥有了大量的精准用户。专业媒体决不能从一步落后变成步步落后。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务必在智能化方面迈开大步,以创新的勇气和得当的举措打造智能媒体,并最终构建起新型的智慧型文化媒体集团。
从智媒建设的时机和条件来看也日臻成熟。其一,物联网为智媒发展构建了用户的基础。如今已是万物皆媒时代,媒体智能一接入物联网,便有可能让用户接受到新闻内容,并通过智能搜索、筛选让用户接收到有需求的信息。其二,在政府部门的规划下,与媒体相关的智能硬件建设将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 2018年)》提出,到2018 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 亿元。这些智能硬件中,有一部分与媒体相匹配。其三,智能与媒体如何结合不只引发专业媒体和学界的关注,各类互联网公司也有强烈的兴趣。早在2016 年11 月30 日,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研讨会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与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就共同发布了《智能编辑部发展报告》。到会参加研讨的不仅有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官员、大学教授,还有媒体机构及微软、百度、奇虎360、新浪、拓尔思公司等非媒体机构的专业人士。话题中,涉及到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媒体转型。其四,行政力量也在推动这项工作。2017 年3月5 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可以预料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将会极大改变人们的媒介生活,推动传媒行业的变革。
正是技术不断变革创新和媒体转型的大趋势下,媒体正在把人工智能放在媒体创新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新华社近期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2017 年12月26 日,新华社宣布,由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落地。据新华社报道,“媒体大脑”有八大功能:“2410”(智能媒体生产平台)、新闻分发、采集、版权监测、人脸核查、用户画像、智能会话、语音合成。服务内容覆盖从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反馈等全新闻链路,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I 等多项技术为媒体赋能。新的平台的应用,使智能生成数据新闻及各类信息材料提供给记者,录音内容自动转为文字,媒体的内容生产力和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人脸核查功能,给媒体核查事实提供方便,更有效避免错漏。用户画像功能,能通过判别用户对内容的兴趣,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内容服务。新华社的这一举措,不只是为自身媒体发展而打造的重要平台,也是为众媒开放的大平台,各媒体同行可共享新华社的“媒体大脑”成果。国内各媒体机构均可在认证后,通过http://mp.shuwen.com 的官方网址使用“媒体大脑”的各项功能和产品。
智媒的打造,毫无疑问要有良好的技术支撑。注入智能思维,构建必要的技术设备、技术平台,形成强有力的技术创新力量,专业媒体的智媒战略才能落到实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了在2018 年在这方面有新的进展,2017 年岁末有一系列的动作。在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刘红兵的领导下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制定集团技术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委员会将加快建设集团中央数据库、智慧化管理系统、基础架构云平台、总体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四大项目,聚合及优化技术资源配置管理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激励模式,不断培育新能力、增创新价值、打造新优势。2017 年12 月15 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宣布携手BAT 等共建5 大媒体融合平台。其中,南方报业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并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牌成立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媒体大数据应用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实验室;与BAT 等技术巨头共建南方数字经济研究院、智能媒体实验室两个应用研究院;围绕数据优先战略打造集团中央数据库(大数据服务中心),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及服务能力延伸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不少媒体集团都非常关注新华社等媒体的新举措,可以预见,从中央媒体到各地方媒体在共享新华社的成果的同时,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推进媒体智能化发展。
三、人工智能在媒体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内容生产、管理、传播乃至传播效果的各个环节都有关联。人工智能在编辑部的指挥系统、采编手段、纠错功能、内容分发会扮演重要角色;在市场方面,用户体验、营销方式、赢利模式都会带来新的变革。
1.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毫无疑问,采编人员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依然起主导作用。人工智能不同于那些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业产品已固定化、格式化,人力操作只是不断重复劳动,这完全可以用机器人代替。然而,媒体力求避免同质化,而且有许多台前幕后的材料需要挖掘,单靠网上已有的资料搜集整理是远远不够的。至于有思想、有高度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的报道,靠智能设备是完成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智能设备在内容生产方面至少可以在这几方面发生作用:其一,一些比较简单的新闻内容生产制作可由智能设备完成。自动化新闻尤其适用于财经金融、体育等方面的报道,根据它“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内在设定,可以极为快速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2017 年1月,南方都市报的写稿机器人“小南”首次在一秒内完成了长达300余字的稿件。其二,通过数据搜集、分析,发现新闻线索,使记者能及时赶到现场采访。其三,智能设备的纠错程序的设置,能及时发现内容的差错。不只是文字方面的差错,甚至可以通过语言识别、图像识别,对涉及到的人和事进行甄别,防止虚假新闻的出笼。可见,媒体应用智能技术后的人机协作,可代替记者、编辑在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工作,让采编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优质的新闻生产中,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广度和深度。
2.丰富新闻产品形态
人工智能引入媒体之后,媒介产品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了。近年兴起的AR,在电商的营销手段上已应用上了,比如家庭装修中用户可通过客户端观看家装用品的实景效果。这对媒体应有所启迪。2017 年3月2 日,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平台首次应用于全国两会报道。该直播云平台可以同时为16 家平台提供高达3K 画幅、4M 码流的视频和VR 信号,观众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即可通过手机裸眼观看高清VR直播。同时,通过光明网独有的多平台云适配技术,网友使用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也可方便快捷地观看、分享、参与VR 直播互动。当然媒体不可能什么新闻都应用VR、AR,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有些值得用户场景体验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运用VR、AR 进行展示,是会引发用户的广泛关注的。而且,运用这些技术不只是将重要新闻进行场景再现,还可以更直观地与用户互动。
3.强化内容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好不好,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能否引发用户的兴趣,把用户聚拢到自己的传播平台上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APP 都在利用智能算法,对用户接触信息的习惯和喜好进行数据分析和定位跟踪,并直接向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当然用户爱好也会变化,此时关注这一信息,并非过后还会关注此内的信息,所以也出现用户被迫接受信息的情况。有的人认为是“一定意义上是对用户信息选择主动权的替代和剥夺”。然而这只能说明这种推荐算法也有其弊端,任何新技术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智媒也一样。而且,智媒对用户的偏好的变化会不断跟踪,及时修改推送内容,使受众可以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内容。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那种即时推送内容的服务的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算法推送的某些弊端。新浪客户端“即时推”,成为国内首款基于用户“即时兴趣”进行内容推荐的综合资讯客户端。“即时推”在保持了大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即时兴趣的推荐,引导用户就当前兴趣点进行持续阅读,这是新浪对于现在行业内算法推荐的一种自我创新。人工智能会有弊端,而弊端的解决往往又依赖于智能技术的再进步。我们可以看到,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媒,依托在不同的智能终端上,结合云计算、云存储等新的技术,不仅能聚合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还能参与互动交流,大大提升内容传播的效果。
4.创新商业模式
媒体传统的商业模式碰到极大的困境,在向新媒体转型中要实现商业模式的新突破,其中的举措就是要构建智媒系统。其一,智媒更能实现精准营销。社交媒体广泛进入人们视野之后,在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圈里,往往可以连接电商、连接某个产业。垂直化、社群化成为新型的赢利模式,而智媒技术的应用开拓了新的社交形式。《中国微博发展报告(2015—- 2016)》对VR 技术创新性的社交场景是这样描述的:“VR 的应用将不仅仅局限于社交、游戏、视频、购物等目前可见的领域,其在未来的创造性使用更是惊人的并且是不断演进的。另外,VR 的商业前景也极为可观,全球市场研究公司Trend Force 预测2016 年虚拟现实市值将达到67 亿美元,到2017年虚拟现实将会成为年产值700 亿美元的产业,其中硬件将占200 亿美元,剩下的产业价值都将由软件来创造。同时虚拟现实设备的价格将进一步降低,能让消费者买得起的消费设备也将会越来越多,虚拟现实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其二,智媒能促进有利于变现的泛内容生产。过去新闻内容做出影响力之后,直接的变现效果就是拉动发行量和广告的投放,如今媒体很难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实现内容变现。然而,非新闻内容是可以实现变现的。比如做VR、AR 新闻,难找到商业模式,但如果运用VR、AR 去做项目,比如做“动物馆”等,是有商业模式的。媒体既然有做新闻内容的能力,换个思路也能具有做泛内容的能力,要将这个优势发挥好。媒体的智能设备、技术保障等用在媒体的新闻内容打造上只是一部分,如果只用在新闻内容生产上是很大的浪费。因此,媒体可以在进行新闻内容生产之余,兼做泛内容生产。条件成熟的完全可以建立专门的泛内容生产队伍。其三,未来走上智媒产业化,构建起持续的商业模式。媒体对接人工智能后,随着媒体边界的不断扩展,能形成智能化思维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泛内容生产赢利模式,开拓出了广阔的智能媒体新市场。因此,未来的媒体领域将实现智媒产业化,从媒体的生存发展困境中走出来,实现传媒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