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最后的总结
第一,今晚的作业:网络时代心理问题增多了,我们师生的自我管理有多重要,如何改善和提高师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500字
书上提到,遇到网络交往困惑,首先分析问题。可以问四个问题,看清自己的网络交往问题。和谁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什么?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做什么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依据书上的内容,感觉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是品味网络交往带给自己的感受。
网络打破时空局限,拓展延伸人与人的空间。网络确实是把双刃剑。与人有交往,自己会有明确感觉,自己变得积极向上了,还是变得消极颓废了?所以自己最明白网络交往带给自己的是什么。细细品味网络交往带给自己的感受,自己就会有明晰的判断。举一个自己的例子。自己有时总喜欢在手机上玩小游戏。明明知道游戏是在浪费生命,自己还有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可是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游戏后,又会失落怅惘。就细细品味这失落怅惘,这份消极情感,就是提示自己,应该不再游戏,就可以免于这份消极情感。所以,细细品味自己网络交往带给自己的感受,体悟这感受在提示自己什么。
二是寻求同伴的力量。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没有平行班,没有人可以交流困惑探讨问题。这时,网络就展示了它的优势。自己有幸加入新网师,在这里,生活着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可以随时交流探讨。更重要的是,那么多优秀甚至卓越的老师,还在积极进取。真的像网上说的,就怕学霸比你更努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认识这样的老师、学友,多多少少会刺激自己的懒惰。网络,可以非常便捷地帮我们找到那些优秀的人。看到优秀者,看到别人是如何努力的,是非常好的榜样,
三是提供支持。这次接手新班级,自己想到的就是用书信交流的方法激励学生。找到自己以前的学生,他们现在已经在读大学。先让九年级学生给学姐学长们写信,提出自己的问题困惑,然后学姐学长给学弟学妹们回信,答疑解惑,交流心声。以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树立目标,向着目标努力?
第二,本课程的总结,学习“心理智慧”这个课程的三点重要收获,以及我今后的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打算?1000字
一、榜样
模仿是学生重要的社会学习方式。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学习的榜样,老师本身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自己有一次失败的榜样示范。
到了八年级,有些学生已经受到影响,开始喜欢读书。进入九年级,不少学生的状态开始不在线。早饭后,教室里变得热闹了,有些学生会走动,到其他同学座位旁小打小闹或嬉戏。有些同学就坐在座位上和临近的同学聊天。有的同学就是神游八荒。有的同学则是梦会周公。总之,学生好像变得浮躁了,不能静心学习看书。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学习时间,自己想到的就是每天早饭后,拿着自己正在读的书,到教室去看,带上笔和笔记本,趴在讲桌上静心看书。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一开始,学生看到我进教室看书,就静了下来,即使不学习,也不大声喧哗打打闹闹了。我什么都不说,只是自己看书。因为我不是班主任,感觉说的太多,只会招学生不满。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慢慢回到之前的状态,该说话说话,该打闹打闹,涛声依旧了。
感觉自己提供的榜样示范作用完全没起作用。
现在,那些学生已经上大学了。提起我到教室看书,她们说,一开始看到我坐在教室看书,大家心里是有点害怕的,就都不敢乱了。后来见我只是看书,也不吵大家,大家就不害怕了,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这次,看到书上写到模仿学习。提出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变量,是模仿对象的行为得到的社会反馈。我早饭后就在教室看书学习,没有人对这种行为奖励或惩罚,也就是这种行为没有得到社会反馈。如果班主任老师,校长,在学生面前强调我这种行为的意义、好处,那样,我的行为有了反馈,才会强化模仿学习的效果。
如果我希望学生到了教室能够静心学习,或者安安静静地休息,对有这些行为的学生,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扬时,强调说明表扬的是哪些行为,如静心看书,专注写作业,专心练字等。还可以让班主任老师,校长表扬他们,加大强化的力度。
缺乏反馈,我的榜样示范宣告失败。
今后,在利用榜样示范时,一定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反馈。
二、交流--情绪
感知事件,产生情绪。情绪管理让人知道,不是因为事件直接导致情绪,是对事件的认识,看法,导致了情绪。
想想师生间的一些冲突,有不少就是因为彼此对事件的认识不同,产生情绪,导致冲突。
语文课本上需要背诵的古诗文,我一般都要求学生会背诵。在规定时间会了给我背诵。一般一篇古文一个星期时间。不会背诵的,要求会读,抄写一遍。感觉这样的要求不高。自己平时读古文,也是边读边写,感觉这样记忆、理解起来,比单纯读效果好。想着学生抄写一遍,可以帮助理解记忆,特别是一边抄写一边读,边写一遍也差不多会背诵了。可是那些不会背诵课文的学生,还是非常不满意。 总觉得老师这样的惩罚太过分。可自己却觉得这根本就不是惩罚。每周到过关时,就有学生非常抵触。虽然没有什么正面冲突,还是能够感觉他们心里压抑着的情绪。自己就也有点郁闷,心想,想着方法希望他们慢慢学会,他们怎么这么不知好歹。
后来才知道,一篇古文,他不认识的字比认识的字还多,让他会读,确实不容易,他就认为是老师故意难为他。从小学起,他就不写作业,写字对他来说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抄写古文,自然不乐意。
老师和学生对读课文抄课文的认识存在分歧,才导致学生有情绪,学生有了情绪,老师就生气。
如果有了交流,理解了彼此的认识,寻找解决方法,情绪冲突也就化解了。
想想学习中,老师与学生有多少时候,就是因为对一件事的认识不同,产生了冲突。
比如上课说闲话,传纸条。看到学生上课说闲话,传纸条,觉得学生这样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老师会生气。如果批评学生,学生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就会发生不愉快。让学生了解老师对事情的认识,也了解学生对事情的看法,交流彼此的认识感受,这样之后,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就容易了。
希望以后的课堂,少些冲突,多些快乐。
三、完整
马斯洛提出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学生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实现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学习动力。
原来自己对“幸福完整”一直没有理解。
想想现在接手的这个九年级,他们从六年级时进入这个学校,三年里,上了多长时间的网课,他们真正坐在教室里的学习生活有多长时间?虽然网络学习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可以选择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但是,没有了伙伴们一起吃饭,一起做操,一起在寝室云山雾罩的神侃,一起在教室打打闹闹,一起……他们在家足不出户上网课的时间,会不会有《草房子》中杜小康随着父亲放鸭时成长的孤独?
学期初第一次看到班级两个男生动手,其他学生在围观,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上前制止他们,太意外了。以前从没这样的事发生,如果有人动手,总会有学生第一时间冲上拉开他们。
现在想想,三年网课,在学校,在班级,他们有归属感吗?与同龄人交往成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吗?
更何况,从六年级到九年级,除了英语老师是从七年级和他们一起走到九年级的,其他任课老师,包括班主任,一年一换。想想自己从六年级或七年级接手的班级,大家相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一种非常融洽非常舒服的感觉。这一届学生有没有相处非常融洽非常舒服的老师?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学校生活对学习有多少热情与动力呢?
学校、老师如何努力,在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推进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