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你真的懂爱吗?

【读书】你真的懂爱吗?

作者: 沐沐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12-12 11:36 被阅读92次
    前言

    本文是《少有人走的路》的读书笔记下篇。
    请参看上篇:你真的懂自律吗?

    第二部分 爱

    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所以,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可是,我们为什么愿意承受这种痛苦呢?作者认为,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到底什么是爱?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者给爱下了个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真正的爱有以下特点:

    一、爱的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二、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
    三、真正的爱,既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一起成长。
    四、爱需要不断的付出努力。
    五、爱是一种意愿。真正的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爱等于不爱。

    然而,人们对真正的爱存在各种误解,列举如下:

    坠入情网不是爱。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男女恋爱,经常把坠入情网当作是爱。作者认为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这通常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而已,它与人的性欲有关,是人类内在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所以这种欲望往往不能持续太久。坠入情网不是爱的原因如下:

    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的暂时性崩溃。

    作者同时也补充解释了自我界限,自我界限是自己对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认知。

    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就是整个世界,以为我们晃动全世界都会一起动起来。到三岁左右,我们意识到能力有限,却仍然幻想自己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青春期的我们才真的发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所以,真正的爱,是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拓展自我界限的过程,因为这种体验需要不断的努力,需要持续的自律,这又回归作者的观点,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过分依赖不是爱。

    恋爱时,过度的依赖另一方,强烈的亲近某个人,觉得“离开TA我活不下去”,然而这种过度的依赖并不是爱。过分依赖的人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心智成熟,根源在与他们的内心缺乏真正的爱,内心始终缺乏安全感,所以不顾一切的寻找关注,不能自我约束,不能忍受成长的痛苦。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在生活在一起罢了。

    精神贯注不是爱。

    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奉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

    并不是所有的精神贯注都是爱,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的爱。爱的目标是促进心智成熟,通过培养某种爱好自我滋养,为心智成熟提供养分,从而学会自尊自爱。

    有些人会误以为把全部情感倾注在宠物身上也是一种爱,可是我们与宠物的沟通是有限的,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而不是爱。作者认为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因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

    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自我牺牲不是爱。

    经常听到一些抱怨,妻子对丈夫说,“我为了这个家,放弃了我的工作,你怎么能这样对我?”;父母对孩子说,“我们不离婚,还不是为了你?”

    可是,你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并不是真正的爱。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想要孩子;我们不离婚,是因为我们想要家庭。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无行动的感觉不是爱。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有的人口口声声说爱,只是渴望爱的感觉,做没有相关的行动。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那么,到底爱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体现形式?

    爱是勇气。

    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拓展,而让自我界限拓展到陌生领域,这将面临着各种风险,而爱就是需要这种行动,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需要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有些时候,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改变带来的痛苦,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爱是关注和全身心投入。

    体现关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努力倾听。

    发自内心的,努力关注对方,作者认为体现关注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在听别人说话,可是多数人不懂如何倾听。作者提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喋喋不休,总是不够耐心,有的直接让孩子闭嘴,有的应付式的回应。最好的爱,就是全身心的倾听,积极的回应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注,这就是爱。

    爱是独立。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就是去体验生活的不安全感。

    自尊自爱让我们敢于追求独立自主,同时也是接受挑战的动力,勇气的来源。

    爱是勤于自省。

    我们经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真正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是独立的个体,不会随意指责对方。避免这种随意的指责,我们就要学会以一种诚实和谦虚的态度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是否看清问题的本质,是否为对方着想。

    你的爱越深,就会越加谦虚,而不是自私和傲慢。

    爱是懂得自律。

    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综上所述,可以回归到爱的定义,爱是一种意愿,爱是一种能力,爱是愿意去承受未知风险和忍受痛苦的勇气,爱是需要不断付出的努力,爱是为了成长而坚持的自律,爱是我们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

    一个人坚持不懈,跋涉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爱的能力就会不断增长。

    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经以为,信奉某种宗教才是信仰。作者有不一样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

    对于一切未知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为人父母,是多么的重要和神圣,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父母的信仰和世界观,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判断。

    书中列举了几个案列,父母的信仰与行为不一致导致孩子对信仰的怀疑;家庭的环境,导致对信仰的半信半疑;不幸的遭遇导致对信仰有双重的认知。作者认为心理医生在治疗的时候,要重视患者的信仰问题,不要逃避。因为患者的信仰,也就是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影响着病情。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

    或许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接受到了很多不一定是正确的信念,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应该可以自己担负起认识自己,更新错误认知的责任。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的能力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认识更广阔的世界。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我们的信仰在改变,我们的心智在成熟。

    爱的本质是拓展自我,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

    第四部分 恩典

    恩典的定义

    serendpity的英文原意是“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的天赋和才能。

    作者认为生活中存在一些奇迹,比如健康的奇迹,有一些人患了重病,可是却能活下来。比如潜意识的奇迹,我们的脑袋里闪过一些念头,就真的在生活中发生。比如好运的奇迹,在一场重大事故中,有的人死里逃生。这些不期而遇的好运(serendpity),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好像大自然冥冥之中有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指引,让两个概率非常低的事件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作者认为这是恩典的表现之一。

    恩典,是一种发源于人类的意识之外,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之成长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单纯是上天的恩赐,我们的主动学习和争取,我们的感恩,会让我们遇到更多的好运。

    懒惰是爱的对立面。

    懒惰是人生中的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

    爱追求的是心智的成熟,可是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习惯于选择平坦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惰性。所以说,在爱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作者认为《圣经》里亚当和夏娃之所以受蛇的蛊惑偷吃禁果,是因为他们懒得去征求上帝的意见。而这种懒惰的根源其实是恐惧,他们害怕未知的结果,害怕答案不是自己能承受的。

    并非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与懒惰有关。

    我们因为害怕在爱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因为害怕改变,害怕失去目前的一切,所以选择了逃避。

    要解决懒惰的问题,首先是承认懒惰的存在,认清本质。我们的心智越是成熟,越能觉察到自身的懒惰。

    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精神世界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意识”。

    因为心中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面对失去,所以不敢去爱。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潜意识,而这股力量非常的强大。所以,重新认识潜意识,让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这也是我们要做的努力。作者认为,某种意义上来讲,潜意识就是我们内心的上帝,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灵。说到底,我们的人生就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每个人都想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把自己变成自律、心中充满爱的人。

    结语

    本书不愧是经典之作,作者结合很多案例,一层层的论述,观点层层递进。归根到底,本书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如何完善自我,而这的确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这是我们这一生要不断学习的功课。

    愿你我都能去爱,能被爱,能找到自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你真的懂爱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ig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