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收了一项任务,要为零售银行部的同事分享一下做PPT的心得。觉得可能对大家的工作会有所帮助,所以也在整理文字稿,和更多的小伙伴分享。
看到我的标题,大家可能会很疑惑,视力正常的人,怎么会“看不见”PPT呢?
请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面对一张PPT,由于里面的文字、色彩等元素过多,又杂乱无章,盯着看了好久,却好像什么也没看见?这就是我所说的“看不见的PPT”。我们想要表达的,和观众能够吸收到的,差得太远。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熬夜做了PPT放在你面前,你却什么都看不见。
我的分享将分为以上四个部分,今天只聊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PPT”,这里面暗藏着一个很好用的“信息传递模型”。
在早先的时候,Word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我们用文字来叙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随着信息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元,有两个问题出现了:
对信息接收者来说,纯粹的阅读文字难以集中精力;
对信息发布者来说,很多内容确实需要结合图文,甚至视频、声音,才能清楚讲明白。
于是我们开始转向形式更丰富,界面更友好的PPT。
但归根结底,PPT只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
在此,我们恰好可以引入一个“信息传递模型”。这个模型其实来自于一堂写作课,但它适用于任何涉及“沟通”的场景。
信息的发送者有许多想要表达传递的信息,首先需要把这些内容筛选整理,接下来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进行表达,表达的方式可以是文字、视频,也可以是PPT。发送者从原始信息,到表达出来,也会有很多的信息折损。
发送者通过某种媒介,例如会议、微信等等,展现给信息的接收者。看接受者是否愿意去接触,接触了有多少能接收,又有多少能理解,最后吸收,就是不确定的事情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损。你想说的,和观众听众真正吸收进去的,并不一样。相信大家都在电视里看过“拷贝不走样”这样的游戏吧?(参加游戏的人戴上隔音耳麦,中间用隔板挡住。由第一个人开始,通过肢体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信息表演给后一个人,最后那个人说出来的答案,往往和第一个人表达的,已经驴唇不对马嘴了。)
那如果想要提高“信息的转化率”,我们在制作PPT时,就需要在这些信息传递环节上多下功夫。
一方面,信息发送者需要缕清自己的思路,逻辑清晰。也就是要“理得清”,假设说的人思路都是混乱的,那PPT制作得再精美,观众也还是听不明白。
另一方面,形式要符合受众思维。也就是要“看得懂”,面对不同的信息接收者,我们需要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来表达,才能让他们愿意看,看得见,看得懂。
下一次,我们就会从“发送者的逻辑结构”和“工作中3种不同接收者喜欢的形式”来讲述下PPT制作中的小技巧。
下次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