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这些东西做什么,没用的!”每次跟我爸爸讨论点事情,他都会撂下这句话。一开始,我听了后,感觉大煞风景,忍不住怼了他。以后碰到很多事情,我做了也感觉不好,才意识到,我内心一直想着这种声音:“你做这些东西做什么,没用的!”
如果你内心经常问起“有没有用”,纠结就开始了。“今天做一下风险分析,把三节课完成没有用,还是用在小桔车服的方案上。”早上一起来,我就为今日的策划发愁,开始给自己安排事情。赫然发现,我已经把“有用没用”当成了一个执行的标准。
也许我懂些哲学,对于“有用没用论”发自内心地怀疑,较真起来,哲学真是太没用了!可是,我力挺哲学,它帮我解决了大脑中很多问题,我才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也面临着难题,这是认知的天花板。没用的东西,是无法很好地指导生活的。在日常交流中,嘴里哲学那哲学这的人,让人觉得说话不着边际,不能做事。所以,我用了这套标准“有用没用论“,发现有一点作用,让我明确目的。
生活中的工具无可厚非,我容易把”有用无用论“上升到人生层面,必须给它改个印章,认可它。这种执着,源自于父母的唠叨,他们大脑里面,都是各种有用或没用的,让我逐渐建立起这套标准。如果孩子的性格带有某种恐惧,那就不得不提到父母的影响力。我有意无意,都去寻找着有用没用的合理性, 实际上是为了得到内心那个小孩的认同,她仍旧活在父母的阴影下。怪不得,听到我爸爸老是说这句话,我就感觉不舒服。
即使是很美好的东西,如果内心不认可,反过来它会恶心你。早上不想起床,脑子里先快速整理一遍,试图唤起行动的时候,我觉得应该要剖析”有用无用论“这个问题了。脑子中浮现《欢乐颂》赵医生跟曲筱绡妈妈谈论”双重标准“的场景,为何我对这个镜头,印象如此深刻呢?
《欢乐颂》这部剧,我没有坚挺看到结局,有些瞎掰,又没有时间浪费了。但是,它对于人物性格的剖析,仍旧是非常深刻而具体的,我想,正好有一个例子,告诉我什么叫双重标准。百度了一下,发现知乎上恶搞的答案,在大部分人眼里,就是字面的意思。但是,了解了知识,却无法改变什么,电视剧中形形色色的剧情,也许还能够有启发。这时,我在豆瓣上搜到了一篇剧评,把五美的个性酣畅淋漓表达出来了,每个人的命运,让我觉得都是自己作妖的多,不过一句性格问题,就可以解释一切了。
安迪说了一句话,我很想好好记下来:”在那些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奋斗找到前途的人们当中,很难找到独立的精神和坚强的个性。”“用到樊胜美的生活当中,就是她希望单依靠精致的美貌,跻身上流社会,而不是在生活中严苛要求自己,尽管,她是这样严苛要求别人的。
五美的个性,比较典型,几乎可以拿来当经典案例了,没看完电视剧,再来看这剧透,突然觉得可惜。即使看起来衣食无忧的人,生活也充满了烦恼。
说到我自己,也逐渐明白了人生潮水的方向,终将流向何处。还不如实实在在行动起来,当个实干家呢,至少幸福美满的小康日子,我还是有保证的。
双重标准不是解释有用无用论的法宝,但是多了解它背后的意义,能够让我的性格边界有扩展。在发挥出自我天赋之前,我去给做的事情分门别类,没有好处,这也许才是我现在所处的真实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