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生中,工作和生活都运转在现实的一定轨道上,许多事顺其自然就成了,都能水到渠成地有所获取。
然而多数人的目标和欲望却往往在高于现实的轨道中运行,这些高于现实的目标和欲望不断地滋润着人的野心抱负,恍惚着人的理性思维,导引着人们朝着梦想中的境界孜孜以求,使人因缺乏现实成就感而耐心萎缩,进而疲惫不堪、萎靡不振,与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期而遇。
困难面前,时间是没有办法倒流的,条件是没有办法假设的,当事人在一定的时期在某些方面会被人误解和误判,甚至要承受全方位的排山倒海式的压力,陷入楚歌四面的重围境地。人作为理性和感性交织的生命个体,要突出这样的重围,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用执着的精神品质武装自己。
执着精神的本质是坚持不懈,其主要内涵,首先是正视过去、面对现实、顺其自然的客观态度,想问题、作计划不脱离实际;其次是不甘庸俗、不服误判、敢为人先的坚定决心,对认定的目标有一种势在必得的韧劲和豪气;再次是博采众长、科学分析、勤于总结的得力方法,能够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集中起来,投入到实践当中去。
执着精神的最大敌人是半途而废,半途而废意味着前功尽弃。防止半途而废,进行实践反思是个有效的方法。当教人动摇的想法涌来之时,设法让自己对过往作着小结,这期间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做点自己感兴趣而又比较擅长的事项,找一找心静如水、超凡脱俗的感觉。
还可以寻找一句话作为心理暗示语,这样的话与佛教的“阿弥陀佛”、基督教的“阿门”有异曲同工之妙,通常包含丰富的画面感和说服力,如果真正契合自身心境,就能够像一位“心理慰藉师”一样,时时处处帮助自己情绪复位、精神奋发。然而人生中必要的改革和必然的转型不应算作半途而废,它们是执着精神的继续。
自然科学上的基因,社会科学上的传统,是一种大执着,孕育了这个生生不息的宏观世界。由此,我们信步郊野,草木朦胧、层林尽染,与中世纪的景象并无太多异样;放眼职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如同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云蒸霞蔚。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无论投身实业,还是钻研学问,都应该秉承执着精神,勇于含辛茹苦一路向前,努力把艰苦变成财富,让遭遇成为阅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