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经验着不同的现实。即使共同经历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关注点不同,得到的经验和认知就可能完全不同。就如埃舍尔在下图所呈现的一样:
总的来说,我们的认知是通过四个步骤发挥作用的: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选择
我们每个时刻都会从外界接收大量的信息,远远超出我们所能处理的信息量。这时,我们的大脑会用一定的模式去筛选信息。
通常,重复的刺激和我们的动机都会影响信息的选择。
重复的刺激影响很大。当周围的人不停地对你说:你已经老大不小了,再不找对象,就要耽搁了。这时,你即使很有自己的主见,也会不自觉的受到这种重复话语的影响。需要找男女朋友的认知就会出现在你的大脑中,对你之前的看法和决定造成干扰,甚至让你怀疑之前的认知是否合理。
我们的动机也决定认知。不同的学生对待学习有不同的动机,决定他们在学习中挑选不同的信息,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是学好知识很有趣,将来可以支持自己做喜欢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会在课堂和课外去主动接受和搜集学习相关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习自然轻松愉悦,成绩自然名列前茅。
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是应付家长和老师。那么,他们通常会被动去接收课堂的信息,主动去收集玩耍的信息。这样,心思自然不在学习上,学习就显得一般。可见,动机对我们选择信息有很大的影响。
除了重复的刺激和动机,我们每个人以往的认知习惯也会影响自身对外界信息的选择。
组织
当选择好了信息,我们会按照各自的一套不同的方案来组织我们对对方的印象。这套组织信息的方案叫做知觉基模。
知觉基模指导我们按照外貌、互动风格、心理特质和群体等分类,对别人进行归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陌生人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方面能力,交际高手和营销能手是很厉害的。
但是,有时在对人进行归类时会比较笼统、不假思索,就会出现归纳失真,造成刻板印象。比如这样的归类:女人都是不讲理的;男人都是神经大条的;老年人都是唠叨的.....这类刻板印象,会对我们判断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刻板印象。
另外,在交流中组织信息,我们常常会陷入自说自话的行为(两种不同的断句方式)。如:
“我不喜欢你的朋友是因为他什么话也不说。”
“他什么话也和你说是因为你表现出了不喜欢他的样子。”
“我不得不说到现在是因为你打断了我那么多次。”
“我打断你是因为你根本不给我发表意见的机会。”
用这种自说自话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只会让争端更严重,此时,求同存异才是组织处理信息的不错方法。
诠释
当选择和处理了信息后,我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诠释,使信息有了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人际沟通中领会对方的过程。
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行为进行诠释,常受到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交情深浅、个人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态度、期望、信息、自我概念和关系的满意度等。
我最近经常反思之前的一些事情。结果发现,同一件事当时和现在得到的诠释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的感觉是很负面的,现在则感觉可以理解和解决的。前后有很大不同。我认为原因是此刻和当时的个人经验、态度、期望和自我概念等信息不同了。当然,自己仍然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直线思维仍然存在,自己仍需努力。
可见,诠释,是自己对别人的行为作出判断的关键环节,十分重要。
协商
我们对信息进行了选择、组织和诠释,都是自己内在的活动。我们还要感受对方的认知,也让对方感受自己的认知,从而试图在感知上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就是协商。
协商的一个方法是将人际关系视为彼此故事的交换,即叙事。
最好的叙事是协商出一个具有共同基础的叙事。比如,你给对方讲述了你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而对方对此事也有类似的看法。那么,此时你们就有了有共同基础的叙事,你们的交流会更加深入和愉快。这也就是通常说在交流中产生共鸣。
在交流中如果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则是关系增进的灵丹妙药。可惜啊。自己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不断的刻意修炼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沟通中,正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使得我们对对方的认知不断的扩展。如果想进行更好的沟通、增进彼此的联结,就需要在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方面下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