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非池中之物,岂会长歇谷底;雄鹰志在四方,当展翅翱翔天际。曹刿经纶满腹,怀揣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他所思所想所做都在为今后自己的仕途发展而铺路。
机会永远会青睐有准备之人,得知齐国大军即将来犯鲁国,他捕捉住这一契机,大胆觐见鲁庄公,预备大展抱负。
见到鲁庄公后,他也不急于献策,仅用寥寥数语就引发鲁庄公深入思考——迎战的底气是什么,率军出战的底气不是对民众的小恩小惠,小恩小惠无法使民众真心臣服;也不是向神灵祭祀祈求上苍护佑,神灵不屑于这些小伎俩;前两项均被否,鲁庄公再次斟酌,最后悟到,他秉公执法,能合情合理妥善处置每一桩案件,能让大众感受到他为民尽心,是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的父母官,而这样为民服务的君主能赢得民心,也是能让军队能团结一致抵抗敌军的关键所在,更是能打胜仗的底气。
曹刿可谓心机不浅,此番对话,一方面是引导鲁庄公斟酌思考聚焦赢得胜战的本质,尽显谋士义务: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鲁庄公是否具备赢得胜仗的潜质,毕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若是跟了无能之君,那自己的雄韬伟略哪来施展之所?一番试探两方获益,成全君臣二人,可谓妙哉。
待到与鲁庄公同上长勺战场与齐军对垒,曹刿的军事才能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鲁庄公要击鼓进军,而曹刿则劝慰说不可操之过急,耐心等待齐军击鼓三次,曹刿才建议出击。原因是第一次击鼓,齐军必定做了万全准备,但是如果鲁军不作响应不接招,那齐军就如同重拳打在了棉花上,会让齐军感觉大材小用略感受挫,第一次击鼓得不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第二次击鼓质量,第二次鼓声响起,齐军气势会衰弱几分,而鲁军仍旧按兵不动,齐军会觉得索然无味,会想到鲁军是不是怕了他们,因此开始放松警惕。待到第三次击鼓声响起,齐军就形成了思维习惯,以为鲁军仍旧犯怂,还是不敢应战,于是甚至做好了原地休息的思想准备,绷紧的神经早就松懈了。相较而言,鲁军一直屏气凝神,铆足了劲等待出击,齐军击鼓三声过后,鲁庄公气势恢宏,手势一出,鲁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泄了气的齐军自然不是对手。
于是鲁军一击制敌,齐军溃败,落荒而逃。鲁庄公预备下令立刻乘胜追击,曹刿再次劝鲁庄公冷静,因为齐军势力雄厚,有可能假装落败,也有可能是为了引诱鲁军深入埋伏圈,而留有后手。
待到他本人下战车查看齐军的战车轨迹,发现车轨痕迹乱如麻絮 ,他看到齐军军旗已倒下,齐国军心已乱,已是穷途末路不堪一击。于是断定此时乘胜追击绝对胜券在握,结果,果然取得胜利。
曹刿深谙人性,运筹帷幄,是研究战略战术旳绝顶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