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学习小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学到《诗中的“秋”》一课时,想到校本教材《说话接龙》中有一主题接龙就是秋。于是,布置学生背诵,准备经典展示活动。话音刚落,学生一片哗然:一是因为春天的内容还没结束,二是因为秋的主题诗词中有《琵琶行》。在一片哀叹中,一学生向我发出挑战:老师也背!
我和学生比赛背古诗——《琵琶行》当时,我未明确答复,但心里已暗暗拿定主意:这帮胆小鬼,在困难面前如此胆怯,不拿出点实际行动还镇不住他们!于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将此诗打印出来。回家的路上背10行,午休10行,上班路上再10行。说实在的,从教至今已有30年教龄,真是岁月不饶人,记忆力真的让人羞愧。
我和学生比赛背古诗——《琵琶行》下午第一节课,将学生的挑战书正式写在黑板上,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老师在挑战面前,是当一个战士,还是当一个逃兵?”顿时,“战士”“逃兵”此起彼伏,还振振有词: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老师自己都承认总是忘东忘西的……生笑的一片狡猾。不过,也有人相信我:老师经常说,要有梦想,要为梦想努力,一定是战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缓缓地背起前30行,也偶有错误,有学生提醒我,有学生悄悄向我竖起大拇指,并指着书,好像在说:“嗯,好长!”我正色道:“8岁时,生于贫穷落后时代的我从没接触过古诗;18岁时,师范时期的我爱上诗词,也背过不少,但没背过此诗;在后来的28,38,48,之间,忙碌着,却也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有一种失败叫忙碌。48岁的今天,和你们比赛,应该是一场公平的较量,谁明天早自习敢和我pk?”全班61人,53人接受挑战,战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和学生比赛背古诗——《琵琶行》02
晚上,一边完成网络学习任务,一边查阅琵琶行的相关资料:正音,了解古诗大意。歪在沙发上,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画面,记一记白居易精准的语言。一次次重复往返中,夜渐浓,记亦清,朦胧中,千年前,那悲凄的女子,那落魄的文人,姗姗地走来。自己仿若置身其间,管弦在耳,人影绰绰,泪迹点点。
清晨,走在上班的路上,脑海中涌现昨日的记忆,口中念念有词,偶尔查看一下原文,那情景,仿佛又回到了少年,让人哑然又不失乐趣。其实,做学生的快乐是什么?莫过于兴趣使然,为之累并快乐着,否则,莘莘学子真真就只有辛辛了。
期待中的相约并没有想象那么让人热血,成约的只有寥寥2人,其一人昨日就告知16年就背过了,一人虽背过却嗓子扎针而不能成诵。在学生殷殷期盼又惴惴惶恐中,我开口吟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时疾时缓,时亢时舒。突然,背到薄情丈夫离家去,孤寂女子守空船,感觉自己情已动,势难收,大有破锦裂空之时,有生告知:错了,错了!茫茫然中,那个16年就背过的子越告诉我:是版本不同。细一看,书中少了“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二句。出版的疏忽本没在意,告诉学生少了这两句,女子的孤寂凄苦便失了味道,加上便是了。却有学生偏偏执拗地说多背了两句,学生唯书的奴性让人叹息!
看着学生灰败颓丧的神情,没有成功的喜悦,更无炫耀之意,多的是黯然。我们的学生,在机械简单的学习中,失了信心,失了兴趣,失了斗志,更失了方向,日复一日地被动机械的做着枯燥乏味却不得不做的事情,何其可悲,可叹。更可悲的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欣赏的是快餐似的文化,如漫画,对事物的浅尝辄止,浮躁的心灵耐不下性子。如果我们的家长能给孩子的也只是微信文化,一看便知的是吃了什么美食,游了哪里的美景,买了什么心仪的物件,偶有鸡汤似的文章,也营养不了吸收困难的胃。
博学多识,厚积薄发的励志故事多了,就如美食多了而腻是一样的道理,个中滋味,不如和学生一起经历经历。:“《琵琶行》的约定依然有效,一天,两天……直到有一天。”学生听了眼中冒出希望的星火。期待周四的相约。(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