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这地名,就想到此地一定水草丰茂,我则想起水草大王。前一段时间发现五圣庙,在山神、土地之外加了牛王、马王和水草大王,可见牛马和水草的喂养,都与农家至关重要。
6月3日,我从麻里庄继续往后走,遇到几个打除草剂的农民,告诉我土路转弯处有龙王庙。果然,水泥路到头,道路分成两股,左侧上山,山上有几户人家,还有往高山走的路。右侧继续进沟,转弯处有两口泛水泉井,安了抽水泵。水一圈圈的泛上来,存不住,沿着水渠流走。水渠两侧除了农田就是湿地,水草果然丰茂,牛儿悠闲的吃着草,对我的到来毫不在意。
这世上大概没有比这更小的龙王庙了。显然之前的庙宇有点规模,崖畔的草地里,有粗大的柱础石和门柱,一尊背上有十二星图案的玄武香炉,可见此地龙王颇为不凡。可惜庙宇年久失修,坍塌后再难恢复往日盛况。只能将就着把碑做了靠山,两侧竖起两块石板,就成了房子的左右墙,再抬上两块石板扣上,就有了屋顶。如此简单,也是一处庙宇,总比啥也没有的强。庙内放置了几个牌位,早已被冲刷的了无字迹。因为有碑文隐约可见,方知为龙王庙。
初到此处,远远瞭见山顶上有一株树冠圆圆的柏树,树下好似牌楼,觉得有必要去查勘。从龙王庙的边向上走,有两户居民,正值中午,不方便打搅。我从侧面上得山来,山势陡峭,不由气喘吁吁。渐渐登顶,从斜跨上过去,果然见柏树旁有个牌楼。牌楼古旧,片石歪斜,仿屋顶的帽子有了厚厚的沧桑痕迹,像是古墓的牌楼,反倒不似庙宇的设施。几根石柱在牌楼内外斜躺着,有图案有文字,文字有“万历”的纪年,有“阴阳”的字样,有“李应光、李应秀”的名字。我想起在寿峰寺的石碑上见过这两名字。两地相距十多里地,名字都出现在石碑上,说明这弟兄俩在本地家道殷实,声望较高,是个乐善好施之人。也从侧面印证了寿峰寺的那一面碑文应当也是明万历年间的。这碑文名字的考古发现,让我一阵的欣喜与感慨。
下山,到了农户家院子,一位30多岁的壮年汉子,正在给三轮车加水罐,说是去玉米地里打除草剂。我和小伙聊了一会,他姓景,子洲人。这阳庄沟内,前面都是子长人,后面水草沟都是子洲的移民。小景告诉我,山上的牌楼在他爷爷辈上就有,相传是山神庙。一直有人想打那棵圆圆的柏树的主意,他们家在这,见了就劝阻,庙上的树,伐了不好。下面的龙王庙,时间久远,早就破败了,也没几个人上香。他父亲在世的时候,一直照看着。去世前交代于他,说不管你信不信它,不要欺负它,不要破坏它,不要从那里拿东西。他一直记得父亲的话,听老人的,抽空照看一二。
翌日,我带着其它几位前来,准备清理一下石碑,对碑文拓印。可这碑石被做了小庙的后墙,只能略作暂时的移动。动手前,点了香烛,道一声叨扰,权当一次翻修。慢慢把上面的两层盖板搬下来。可以看到碑文的下半部分在土中掩埋着,碑的前面长出来像竹子一样的植物,竹影在碑文前晃动,给人以神秘雅致的感觉。碑的后面长着一株小树,叶子像茶树叶一般的墨绿色。这俩植物,我在昨天出沟有信号时搜索,方知道像竹叶的叫做轮叶黄精,像茶树一般的叫白杜。这一草一木颇有意境,让我们舍不得损坏,只能慢慢从边角处开挖些,将碑石从侧面放倒。待拓印后再慢慢挪回原位,夯牢杵实。不仔细看,是发现不了与原来有过变化。此外,又让俩后生到山头上,将那山神牌楼下的几个带字的石柱也一并清理和拓印。
再看碑文,为《建修龙王庙碑记》。碑文曰;“窃闻石蕴玉而山辉,水藏珠而川媚。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志欲创修于前,岂弗能垂绪于后。虽愚夫愚妇,皆知善之当为。耳今兹延安府甘泉县南温泉里水草沟众姓等,屡年建设平安,清醮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应响吾方,寔赖龙神之护佑矣。今有信士汪万泰,念居此地蒙神佑,吉人安物,阜诚心叩,建龙王、马王、牛王、山神、土地庙宇一座。怎奈独力难成,思募四方好善君子乐助,仁人各捐资财,共镶盛事。于是鸠工督匠,不旬日而功成告竣。殿宇峥嵘焕然一观,则神得人而凭倚,人必获神之默佑不言善而善,自至不求福而福并臻,是为序。”此后为题名善款。“医士胡琏撰并书丹”,纪年为“大清道光二拾三年岁次癸卯秋七月二十六日”。
2023.06.08
水草沟,这沟的两侧山坡都住人,没几户。。 这一侧只住了两户 转弯处的石碑 碑文 碑首 十二星开槽玄武香炉 上山,这户人家姓景。 上山回望 瞭望村前 一棵柏树,一座破败的牌楼 从很远就能望到 万历纪年 李应光、李应秀的名字 与十多里地的寿峰寺碑刻名字一样 下山,从农户家门口过 庙前是轮叶黄精 庙后是白杜 龙王庙下的田地 牛儿一家三口 水草沟的水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