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了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这本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为自己,讲米歇尔从小女孩到结婚前的经历。
第二部分:成为我们,讲米歇尔结婚后到四口之间再到成为第一夫人前的经历。
第三部分:成为更多,讲米歇尔成为第一夫人后到卸任的经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米歇尔在她的人生中,身份一直在慢慢叠加,直到卸任第一夫人后,生活再次轻松起来。其实,我们普通人和她一样,人生就是身份不停叠加又去除的过程。
2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有一张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布兰奇弗劳尔的调查结论图:
图片来自《把时间当作朋友》.png
从这张图里可以看到,一个人一生中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呈现一个U型的走向。作者李笑来的解释是,大部分人从15岁起,不再“无知无畏”,开始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经过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到45岁后,心智变得成熟,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变高。
3
如果把“我能做自己”当作对人生满意度中重要的一环,那这一环的发展趋势,也完美符合一个U型。
我们先不考虑特例。
大部分人在童年阶段,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
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越来越强烈,渴望挣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自由自在做自己。
再长大一点,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特别的,只是茫茫人海中平庸的一粒微尘,甚至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这时,父母还年轻,我们已经独立,也没有结婚,可以把所有时间用来寻找自己的方向,有足够的精力考虑我到底要做什么。
之后,结婚、生子,人生进入新阶段,我们成为伴侣、父母,随着父辈们的年龄越来越大,我们还要开始照顾他们的晚年。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份逐步增多,责任逐步增大,留给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逐步被压缩,所以才会有人“在下班后留在车里吸一根烟”。
等到儿女们长大独立后,我们可以给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又慢慢变多,对生活满意度也逐渐增高。
到六七十岁,时间和精力又完全属于自己了,同时,因为人生的剩余时间变短,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美好的事物上,生活满意度达到高峰。
以上。
仅作为自己的思考,不一定对,欢迎来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