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单位值班,马路上只有我一辆车,偶有几辆警车停在路口,让人有一种安全感。整个城市还是灯火通明,只是没有行人。驶上高架后,空荡荡的路上让我想起了电影《I am legend》。厂里的同事们情绪都不错,一切还是按部就班的在运转。
继续看书。
南丁格尔。
以前只知道她是护理专业的开拓者,想像中是那种不辞辛苦,深入病人救苦救难的圣人。其实,这仅仅只是她贡献中极小的一部分,在一线陪伴病人的时间在她一生中只有短短的两年,那是英国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她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推动了整个英国的医院改革,医院的模样从她开始,才像我们现在的医院了,也真正有了护士。这一切,并不是在前线完成的,是她从前线回到英国后拖着病体在家中完成的。
南丁格尔出身英国贵族,和当时的女王都熟识,女王经常给她撑腰,内阁大臣更是不在话下。家里极其有钱,她父亲从小除了教她语言、历史这些当时常见的淑女课程外,还有哲学、博物学、数学(包括微积分和统计学),注意,我觉得她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数学关系重大,这个下一段再细说,她的数学特别好,以至于她父亲要另请专职的数学家来给她上课。按说如此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社会无非就是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找个人嫁了,就像《傲慢与偏见》里的小姐姐。可她从小喜欢访贫问苦,特别爱照顾病人,只要一听到有这种机会,哭死哭活都要去,出门旅游总爱往当地医院跑,20来岁时还主动去学护理,自费走遍欧洲的各种护理学校。这个爱好真有点奇葩啊,真的是难以理解,但她就是爱这个。
1854年,34岁,单身。担任“东方医院女护士总领队”,率领38名自己招募的护士,来到克里米亚战地医院。当时的医院是什么样呢?
南丁格尔踏进这个“医院”,第一反应是以为自己看到了地狱。院子里遍地垃圾,各种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不计其数,连病床下面都能找到死猫死狗。病房内部空气污浊得让人窒息,到处爬着各种虫子。地板在一次火灾中烧毁,以后就没再修补,地面露着泥土,土里掺杂着牛粪。泥墙和天花板破裂,多年的积垢里满是霉斑。医院倒是有下水道,可是早已堵塞,全天不间断地散发恶臭。老鼠到处乱爬,嘘都噓不走。
惨状就不多说了。她一边安抚病人,一边和庞大的英帝国官僚斗争,利用她的管理才能和强大的官方背景,巧施手段,终于逐步让战地医院走向正轨。里面有如何募捐,如何领物资,如何绕开审批流程,加快建设速度,如何和军医搞好关系,获得认可和支持,如何利用媒体造势,她写报告的能力那是一流,条理清晰,数据充分。读到这里,我是深有感触啊,这是天才啊,能不怕脏不怕累在一线干活,能说服上层领导,能和有敌意的同僚和平共事,不靠背景压服别人,不求名利,这种威望才是真的威望啊。大部分人对她的印象是她如何护理受伤的士兵,其实何止如此啊。战地医院最终进行了整改,伤兵的死亡率从46%直降到2%。看看都是咋整改的吧。
问题很严重,好在检查团也很有魄力,立即出资开始全面清理,调动设备,聘请工人做大扫除,单单斯库塔里医院就清理出五百多车垃圾,包括几十具牲畜尸体,甚至在供水系统的储水池里都清理出一具死马的尸体,谁都不知道这马是怎么掉进去的,书记官只能作为东方传奇来记录了。扫除垃圾之后,就给医院入口铺设鹅卵石道路;恢复下水道功能,增设下水道防腐设备改造厕所,给污物池加上隔离层,保证排污通畅;清洗墙壁,粉刷消毒:在屋顶加装通风管道。
好吧,多么的可怕啊。
回到英国后,她闭门谢客,利用两年积攒下来的数据,写出大量关于医院改革的报告。宏观层面有医院建制、战时和平时军队的建设规划。微观层面医院窗户的数量和位置,地面用什么样的材料,油漆要刷成白的。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让我这个现代人都觉得惭愧,不敢想像这是发生在1858年,像极了现在的项目管理手册。数年之后,一个美国卫生专家看到这些,发出感叹,假如南北战争中按这份报告实施,可能就有几十万人不会死去。
种种批评让官员们面子下不来,她居然自费出版这些报告,送给相关官员,然后找一位畅销书作家根据这些资料写成简版,帮她宣传,获取舆论支持。终于,在她的坚持下,她成功的推动了大英帝国的官僚按她的设计做出了改革。
最后才是她开办护士学校,制定护理标准,让现代护士走进医院,才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白衣天使的形象。
看完之后觉得,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英国前线的战地医院一片混乱,物资奇缺,发回去的报告歌舞升平,一片大好。任何改革,都需要不计得失、有手腕的人来推动。成功了,就是伟人,失败了,只是一粒细砂。伟人最初并不是想成为伟人,他们只是爱自己的事业而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