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终其一生所追寻的所有快乐、自由,乃至解脱,都源自不曾违背清净自性,不曾违背自己的本心。
任何一刻的曲意逢迎,没有原则的改变,都是毫无意义的委屈吧。
看到法王的教言后,想到了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写道,“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波多瓦大师自语教言中提到,人为什么会希求解脱呢?最主要是来自于信心。要生起这种信心,就一定要先忆念死亡。而且并非只是了知死亡就可以生起这种信心,必须要像在心中隐隐作痛一样,日日夜夜都恒时有这种隐隐作痛的感觉,忆念死亡时也要有这种的感觉,才会生起信心。当心中真正生起深刻的“死亡无常”的觉知时,对世间物质就不会生起欲望,也不再有希求心。当我们对世间一切皆生起出离心时,心中同时也会对罪恶生起忏悔心。总之,应如是想:世间所有的一切对我们都没有任何的实义,应对一切都没有贪执心。当我们对世间生起出离心时,对世间所有人事物都生起毫无意义的心态。我们对世间的一点小事,都会去执着,更不用说其他了,无论如何,世间一切事物就让它去吧!它要怎么就怎样。不要太看重世间的一切。
善士与圣者们,他们不会在世间虚度光阴,阿底峡尊者与宗敦巴两位的共同弟子格西波多瓦,听说宗敦巴大师圆寂后,弟子们相聚一堂。 这当中也不乏许多贪恋此生的弟子们,他就想与这种弟子混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于是他很早就逃离这个地方。
冈波巴大师说,平时修法要怀着“即将死亡”的心态。抱持着“随时都会死去”的想法,就不会去阿谀奉承他人。奉承他人,有顺缘和违缘,顺缘有二种:一种是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利益而去奉承他,第二种是因为他人的权势而不得不去奉承他。然而,我们修行者并不需要对他们有任何的奢求,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看任何人的脸色。
有人会想,乞丐为了乞求一点食物,他们需要去看别人的脸色。所以这些出离世间的修行者们即便如乞丐般生活,也必须为了衣食去奉承、去看别人脸色的话,这是错误的观点。乞丐因为尚未了却对此生的贪恋心,他们才会去奉承他人,但是一个出离此生的人,为什么要为了衣食而去奉承他人呢? 如果自己前世有造化,你不需要任何造作自然而然会得到衣食。一个出离世间的人,他要依靠前世的造化与福泽而得到衣食。但是乞丐因为贪恋着此生,他们永远不懂得知足,一直辗转徘徊于衣食的欲望中。今生能否获得衣食,并不在于对不对他人奉承。而是缘自前世有积累今生可以获得衣食的福泽资粮,如果有,今生就会任运成就;否则,前世若未积累福泽资粮,今生再怎么去奉承他人也不会获得衣食的圆满。
因此,一个能忆念死亡的人,他会想到“死期无定,死亡无常”。有的人认为,在年老之前先承办世间的事情,等年纪老了才承办出世间的事,才去修法。或者说年轻时当在家人,等年老了再来修行,真正的修行者并不会这样,他们知道死亡无常,死亡不会等到年老时才发生。总之,此生在心中就要发誓:即使死去,我也不去承办世间的琐事。如果要这样去承办世间的琐事,那还不如早早死去。依着前世修行的福泽而今生获得的衣食,抱持这种心态去修持,而不特别为了衣食而去奉承他人。
看到“不特别为了衣食而去奉承他人”,我感同身受。甚至觉得,我们打工人,有时候又怎么不像乞讨的乞丐,摇尾巴的狗。从表面来看,我们赚钱生活,职业与专业,冠冕堂皇,的确赋予了我们不同的姿态。这种姿态的高贵来自于,我们有说不的底气,我们的工作是有选择的,而不是毫无底线的。然而,在本质上来看,我们出卖时间和身体,做一些本身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候,这种姿态便无高贵可言。就此谈论工作,未免泛泛,毕竟如今的工作内容着实复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工作。
回到衣食与奉承,讨论的是世俗的欲望与修行。在我们知晓的情况下,违背修行原则的事情,都不可做,即便因此,我们无法获得眼前的衣食。这有点类似君子的气节。而从底层逻辑来看,我们为何能坚定如此,因为我们相信此生衣食乃前世积累,若此生因缘衣食无忧,拒绝了午饭,就还会有晚饭。若此生因缘短衣缺食,即便是抛却这自尊不要,也换不来一碗热汤。
修持,不是等到何时才会开始的,是呼吸之间的每一刻。每一刻的如何选择,决定着下一刻的因缘际会。不勇敢,是因为害怕失去。
衣食,只是生而为人欲望的一种,就像我希求有个男朋友的话,可以这样来讲:
依着前世修行的福泽而今生遇到的良人,抱持这种心态去修持,而不特别为了良人而去奉承他人。
因为有缘而相聚,而不是为了相聚而奉承。因为期待和渴望,去奉承,最后免不得一场对人对己的失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