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员干部好家风》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代传承,家庭教育(2024、9、5)
历代传承,家庭教育
中国家庭家训、家风教育源远流长,最早家训来自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其中《无逸》一文,为中国有史以来家训之首。“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主要表达了禁止荒淫、奢靡、不要贪图安逸生活的思想。
两汉时期,产生了专门教导女子的训诫。强调女德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弥补女性教育的缺失,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三国时期,家风家训盛行。诸葛亮的《诫子书》阐述如何立志,成就君子人格。
诸葛亮写下了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志当存高远”“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
魏晋时期家庭教育理论出现了系统、成熟的态势。家庭教育也不在局限于一家一户的上下传授,出现家馆、学馆这样的家庭教育机构。
唐代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家庭教育中已积累其极为丰富的正面和反面教训,在形式上,方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两宋时期,家庭教育理论达到繁荣。有影响,有系统的家训共有25部,如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及陆游的《陆游家训》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明朝时期,家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的早期结合,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和特点,循序渐进,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适应儿童特点,启发、诱导,认为儿童教育应循序渐进,学贵有恒。应根据儿童不同阶段
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又不致造成欲速不达、拔苗助长的后果。
明末清初之际,有明入清的移民深怀对明代故国的依恋,坚持不仕新朝,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子孙的气节,傅山家训、顾炎武家训和王夫子家训都有体现,认为清白和气节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清代上到皇室下到官员、名儒都十分重视子女的自立教育,提出了子女应当耕读为本,重在自食其力。子女应该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技能,在技艺中,农夫耕种和读书人读书被看作是根本之务。
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要做到目到、口到、心到。
清代家庭教育中更加重视子女的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品德是为了保证以后能有幸福安宁的生活,在家训中比较重视培养的品格是真诚、仁爱、平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