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骊歌三叠 (晏几道体)

作者: 彣氷 | 来源:发表于2022-01-23 02:43 被阅读0次

    【鹧鸪天】骊歌一叠 (晏几道体)

    文/墨痕(美国)

    一袭水袖似雪清,三分歌板顿分明。

    看场剧演梨园戏,留客听从不夜城。

    紫钗记,牡丹亭,移将别调到瑶筝。

    吴侬腔里逢残岁,者个能令归思生。

    【鹧鸪天】骊歌二叠 (晏几道体)

    文/墨痕(美国)

    又逢霡霂敲石苔,难凭随意涤纤埃。

    雨花深处流青矢,烟柳生涯拥碧才。

    数点点,一排排,小枝分绿带春来。

    长亭辞旧歌穰岁,无不音声动客怀。

    【鹧鸪天】骊歌三叠 (晏几道体)

    文/墨痕(美国)

    音声隔岸响琳琅,吴风撷柳奏笙簧。

    摇波澄似桥西月,隐岫青凝舍北庄。

    水磨调,弋阳腔,骊歌于耳最堪伤。

    寸怀怜却千千意,远韵轻微足断肠。

    编者按:每个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孤岛,而孤岛以为自己是一弯明月,身边的星星或近或远。今夜,我是无弦满月,澄澈一江春水。每一个涟漪撷得一弦星波,晔如琳琅,载满对家的思念。

    以下内容节选网络: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精致高雅的表演艺术:希腊的悲剧,意大利的歌剧,俄国的芭蕾,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我们中国高雅的艺术则是——昆曲。

    苏州人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与昆曲是苏州人的两位小囡,苏州人用吴地乳汁孕育了这两位艺术家,然而他们用其灿烂夺目的光芒,向世人展示吴地的精神文化。

    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将昆曲与园林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园林的景致和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几百年来无数人为之神伤,为此落泪。

    园林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一一化入曲中,惹出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园林与昆曲构成了几百年来中国人共同拥有的一处精神家园。

    昆曲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 600 年前的元末明初,昆山千灯人顾坚创作出一种新的腔调——昆山腔,这就是昆曲的前身。

    当时在南方有四种代表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昆山腔赫然在列。但昆山腔仍是以吴地方言传唱,语言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不能广为流传。昆曲急需改革。

    至明代,昆曲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昆曲的命运。戏曲家魏良辅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当时官话中州韵,集南北曲之长,融筝、箫等乐器,用十年研磨出一种优雅婉转、典雅华丽、像水磨糯米一样细腻软糯,时称“水磨调”。

    一时“昆山腔者宗魏良辅”魏良辅被后世尊为“曲圣”。昆山腔也成为南曲正音。而时间一长,水磨调的弊端也日渐突出。由于魏良辅只擅长于清唱,对戏场编剧内容知识不足,不能将昆山腔的艺术淋漓尽致的体现,继续在文学内容的充实。

    上苍是眷顾中国昆曲的,又一位改革家诞生了——梁辰鱼。一部名为《浣纱记》的剧本横空出世。水磨调吸收了文学的养分,清曲变成了剧曲。昆山腔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变成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剧种,昆曲诞生了。并且形成“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场面。

    在昆曲盛行天下的时代,唱昆曲、听昆曲是中国人最时尚最风靡的生活方式,这种社会氛围促使了传奇剧本的创作。明晚期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玉茗堂四梦”,使昆曲趋向成熟。清中期洪昇的《长生殿》以及孔尚任的《桃花扇》将昆曲推向顶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鹧鸪天】骊歌三叠 (晏几道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zp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