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阅读,有每一天的收获,每一天的阅读,有每一天新的理解,越读越能把前后贯穿穿起来了,这种感觉真好。
昨天分享了第一则,“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我从先进。“今天重读后,感觉昨天的理解有些偏颇。这是孔子对学生在礼乐方面表现的一个观点。最开始学习礼乐的学生身上有些“野“,在文方面还稍微欠缺。后开始学习礼乐的学生,可谓文质彬彬,但是如果我任用的话,我会从先进的学生中选拔。因为孔子从这些先进的学生身上感受到了,礼乐更本质的东西,他们尽管“文“不足,但是更淳素。
每次分享都要思考一下,我分享哪点,因为很多点都有话说,如果都说了,占时太长,所以总是权衡一下。今天也是如此,尽管对最后一则有疑问,但还是分享了“子路使子糕为费宰“一则,反驳了昨天迪学姐的观点(从这个看似无意的原则,可以看出自己的傲心,胜心。)还好英学姐和我有一样的疑问,她提出来了:孔子对冉求、公西华言志的看法。新学姐最后做了解答。首先,孔子对曾点提出的问题都是正面回答。曾晳问,冉求说的不是一个国家吗?潜台词是冉求多谦虚啊,他这样治理国家不行吗?孔子回答,“六七十,五六十的地方怎能不是一个国家呢?“这背后的意思是说,冉求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尽管表达的谦虚,让君子教授礼乐,但是如果使民足,不用礼乐,是不妥的。
曾晳又问:“公西华说的不是一个国家吗?“言外之意,公西华那么谦虚低调,不行吗?孔子回答,宗庙祭祀之事,就是国家大事啊。如果公西华认为这是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所以孔子对公西华的回答也是不满意的。新学姐这样一解释,立刻茅塞顿开,有了思考的方向。
大家感触深的还有“南容三复白圭“一则。都感叹以后要谨言慎行,因为说出去的话,对人的伤害不可磨灭。如果按照这个观点看,孔子不是说了很多伤人的话吗?比如:“朽木不可雕也。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等,我觉着言为心声,有什么样的言,就有什么样的心。孔子那样批评弟子,背后都是一颗真诚的心。所以与其说谨言,不如从修心开始,修好了这颗心,一切都有了,尽管有时是不太中听的话,但是听者因识得你的心,会更感激你真诚的言。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则也是颇有争议。我理解是,跟着善人的足迹,最后达到登堂入室。因为孔子“好古“,所以认为这样解释较妥。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也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颜回德厚,可是做买卖不行,两手空空。子贡不认命,做买卖,每次都能抓住时机,赚了很多钱。孔子可能是看到颜回和子贡的状态而发出的感慨,多希望德厚的颜回也能生活富足啊。其实我觉着他们这样的结果与他们个性有关。颜回是一个很好的学术继承者,比如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与吾言,无所不悦。““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而子贡是一个思维很灵活,能从多方面思考的创新者。比如:子贡问孔子是否打算侍卫卫灵公的事;还比如,子贡试探孔子是想专心搞学术还是出世。子贡这些特点都是比较适合经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