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快速了解某个人的轮廓,一个简单方式是:旁听他打一个电话。他的表达、沟通、逻辑、思维、性格、阅历等等,都会从电话细节里流露出来。
成色几分、气度几何?是唯唯诺诺,还是气度不凡;是木讷平庸,还是收放自如;是青涩稚嫩,还是老练熟稔。听他打几个电话就知道个大概了。
1
两年前,我陪一位投行朋友去山东谈项目。
一共三天,只要有空,他一定在与不同的人打电话:要么在车上,要么在等人;有的通话长,有的通话短;有的是谈事务,有的是保持联络通气,有的纯粹是谈一种设想。除了开会和睡觉,he is always on phone。
无独有偶,我一个同学,曾在惠普负责一个部门的销售。
他对惠普的工作哲学十分推崇。他说:管理层间的相互沟通,销售团队的细节分析,全靠电话。即使是睡觉,“老板也是永远 on line”。电话不是占线就是关机,而关机只有一种状况,在飞机上。
上个月见了一个浙江富豪。她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言谈举止处处显示着浙商的聪明和能干。
谈话进行了一个小时,其间她的手机响了十多次。大事小事,电话中一番安排。对她而言,打电话像呼吸一样平常。有意思的是,挂掉电话,竟然每次都能回到她接电话前的那一句话,丝毫不差。
有一部电影《华尔街》,我很喜欢,看了许多遍。
最喜欢的桥段? 银行家 Gordon Gekko 打电话的那一段:他拿着电话,娴熟地指挥工作和谈生意。
有精确到价格的作战计划,有插科打诨的冷面调侃,偶尔还蹦出几个人生金句。思绪敏捷,话锋犀利,多线程同时推进。不到十分钟的片段,充满了细节之美,勾勒出 Gordon 霸气十足的人物画像。
《华尔街》里的 Gordon Gekko他可以在一个非常优美的地方,比如海滩,用电话工作。天空深邃,海风清凉,海面撒着点点碎光。真是性感的一塌糊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面这些人,我都称之为:Call Maker。
2
打电话这件事,大家每天都在做;但打电话的技能,却不是人人皆掌握了。实际上,打电话是一项收益率很高的技能:一个好的 Call Maker,会获得额外的机会和加分。
内在的角度,你的生活被理顺了。
电话能力是一项高频使用的基础能力。它是工具,它是利刃,它是助推器。
一个好的 Call Maker,生活是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不断沟通,不断协调,不断推进,get things done……像一台快速运转的机器。
火热的状态,对应着高效率和执行力,对应着大功率地输出,对应着单位时间处理更多事情。当你进入 on fire 节奏,你会发现,不断搞定事情的感觉,真是太爽了。
这种状态很忙很辛苦,但像一团火焰,燃烧着,很痛快。
外在的角度,你的气场被放大了。
想要快速地了解一个人的轮廓,一个简答的方式是:旁听他打一个电话。他的表达、沟通、逻辑、思维、性格、阅历都会从这个电话的细节里流露出来。
成色几分、气度几何?是唯唯诺诺,还是气度不凡;是木讷平庸,还是收放自如;是青涩稚嫩,还是老练熟稔。听他打几个电话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衣着谈吐是一个人的门面,而打电话是这个门面的重要组成。优秀的电话能力,能让性格更有张力,让气场更加鲜明。
你看《华尔街》里的 Gordon,听他打电话后,会觉得这是庸碌的小角色?
3
怎么提升打电话的能力?如果你愿意,你有无数种方法。举几个小技巧,抛砖引玉。
比如,控制语速。
控制语速是立竿见影的技巧,也是常常容易被忽略的环节。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的语速容易不自觉地偏快。当全速说话时,你的沟通是单向的,像一挺机关枪。
当你放慢语速,你会得到许多好处:
-气场会得到迅速提升:更稳健,更从容,游刃有余,carry 全场。——至少看起来是。
-对方更容易懂你:放慢语速会降低对方的阅读压力,对方能 get 到你,对方有更好的沟通体验。
-你有空间思考了:从“埋头突突”到“边想边说”,当你进入舒服的节奏,沟通会变成一件很爽的事情。
这件事并没有多难,任何人都能做到。
比如,清理逻辑。
你要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立体、更有层次。当你要表述一大坨东西的时候,尝试着将它剥茧抽丝、拆分开来。
最简单的方式是,把那一大坨,拆解成“一二三四”的表达。哪怕最开始的时候,“一二三”的各点并不是严格的并列关系,但这个技巧仍然能让你看上去很有逻辑,在对方的观感印象上大大加分。
再比如,储备素材。
在电话实践中,有很多句式的使用频率是非常之高:
-比如怎么开头,"张工打扰了,我快速地咨询一个小事,……;
-比如怎么过渡,“我说一下这个事的背景……”;
-比如怎么确认,“我理解一下,你看对不对。你们现在想做两个事:……”
-比如怎么总结,“这个事的中心思想是:……”
-比如怎么结尾,“啊呀,这事真是麻烦你了,真不容易,我自己想想都头疼。”
如果我们能观察高手们在这些节点的表达,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素材进行梳理和总结,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样板句式运用纯熟、牢记在心,毫无疑问,实践表现会有显著提升——良好的表现,会增进你的自信,进而激发更好的表现。良性循环。
这些场景是很有限的,所以整理素材的工作量并算大。刚毕业那年,我做了不到一个月,效果显著,亲测有效。
实际上,当你做个有心人,把“打call ”当做一项技术去钻研,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电话接通了,“忙呐?”和“方便说话吗?”,两种方式,表达的意思相同,前面一种更简洁更精干。娴熟是体现在这些细节里的。
上面这些,都是术,都是枝节。真正的道是什么呢?是“刻意练习”的意识。
实际上,在三五分钟的电话里,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刚工作时,我经常要训练三分钟把两个月的工作讲得很清楚。开始时,为了这三分钟,下面要准备四五个小时,后来就手到擒来了。我发现大部分朋友,缺乏的就是训练。
你要有“刻意练习”的意识:你要察觉,每一次电话都是实战练习的机会;你要清楚,每一寸的积累,都能让你的表现更好;你要意识到,“打电话”的能力 ,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当意识到这些,你就比多数的人强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