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作者: 云音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9-11-04 21:54 被阅读0次

    茫茫人海,相遇即缘。点击上方“关注”,和我一起,解读万千心理。

    1

    《少年的你》这部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刚刚上映首日就已经达到了4亿的票房,目前已经破了10亿,网友评论说“这部电影堪称国产电影的巅峰之作”。

    今天云音终于抽出时间跟姐妹去看了这部电影,135分钟的电影确实一分钟都不想错过。在影院直到电影完全结束之后,影院里都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都久久的陷入了那种沉闷的情绪中,谁也没有动,过了至少10分钟之后,才陆陆续续的有人离开。可见这部电影带给人的触动是多么的大了。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首先简单来介绍下这部电影,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在给孩子们讲述“used to be”和“was”的区别讲起,当她反复诵读着“It was our playground.”“It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的时候发现了教室里面那个特殊的女孩,于是勾起了一段陈年的往事。

    当她上读高三的时候,同学胡小蝶不堪校园霸凌而自杀,陈念懊悔自己在胡小蝶被欺负的时候选择做了一个旁观者,当她看到胡小蝶的尸体时,陈念想起了胡小蝶那天涂了口红的嘴角,她肯定是不想让别人看到死后的样子,于是她穿过厚厚的人墙将自己的衣服盖在了死去的胡小蝶的身上。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正因如此,陈念成为了以魏莱为首的霸凌团伙的欺负对象。凳子上被洒上红色的液体,被踢下楼梯,被排球打,甚至被拍裸照。还好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小北,两个孤独的人彼此守护和温暖着。

    电影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道具都恰到好处。不愧是凭着一部《七月与安生》一下就捧出2个影后的导演。

    不过这里云音想要跟大家探讨的不是影片的精致,也不是易烊千玺和周冬雨演技的高超。而是影片中蕴含的非常常见但却对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的两个心理学效应。

    2

    记得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胡小蝶的尸体冰冷的躺在校园的地面上,而几乎全校的师生都在无动于衷的旁观,到处都是晃动的手机屏幕。

    当自己身边的同学去世的时候,没有人悲伤,没有人难过。每个人都在忙着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好像自己捡到了宝一样的去炫耀“大家快看,我们学校有人自杀了。”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再到后来陈念只是被警察叫出去问了两句话的功夫,凳子上就被洒满了红墨水。而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在观望,相信魏莱他们往陈念凳子上倒墨水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可是没有一个人为陈念发声。

    大家都采取了一个共同的态度:与我无关,我只是吃瓜群众。同学们都在观望着,边读书边把眼睛瞟向陈念这边,等待着陈念自己发现凳子上的秘密,等待着看热闹似的看陈念的反应。

    我们也都记得当陈念被魏莱在大庭广众之下踢下楼梯的时候,楼梯上围了很多人。没有一个人下来扶起陈念,也没有一个人指责将陈念故意踢下楼的魏莱。

    再到后来,陈念在体育馆被排球打的时候,其他同学依然如此。

    ......

    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选择袖手旁观呢?包括陈念在胡小蝶被欺负的时候也是选择做了一个旁观者,难道我们都没有人性了吗?难道社会的正义感都被抹杀了吗?

    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就蕴藏在一个心理学效应中,这个心理学效应就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非常的简单,用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来解释就比较好理解了。

    当目击霸凌事件的人越多,反而越很难有人为陈念和胡小蝶这样的受害者发声。大家都持有一些共同的想法“等等看吧,说不定会有人为她说话呢?”“别人都不出来说话,你逞什么能啊?”“这么多人,又不是你的错”。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在这样的心理下,就有了我们影片中看到的那些旁观者的冷漠嘴脸。旁观的人越多,反而越没有人为受害者发声。

    我们经常也会看到这样的一些信息比如有一位老人突然摔倒在地,此时周边有很多的人,但是却没有人先伸出手,因为大家都害怕承担责任。

    这里其实想要获得帮助最好的方式就是锁定其中的一个人物寻求帮助。所以也提示我们,当我们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尽量锁定一个求助对象寻求帮助,不要没有明确对象的盲目呼救。

    3

    除此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胡小蝶去世的时候距离高考只剩60天,而最后陈念杀死魏莱的时候距离高考仅剩下几天了。

    也就是说从陈念成为被霸凌对象,到她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仅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

    这两个月期间她曾经求助过,椅子上被撒墨水的时候求助过班主任,班主任只是让她处理好同学关系,并没有追究责任人。

    她被踢下楼梯的时候医生只告诉她下楼小心点。当她被打的时候求助过警察郑毅,结果是学校开除了没权没势的魏莱的小根班。作为霸凌主谋的魏莱安然无恙。

    她后来求助了小北,在小北的保护下她过了一段安全的日子。可是仅仅在那一天,小北被误当成强奸犯抓到了派出所。那天小北没能够及时的保护陈念,于是陈念被群殴、拍裸照......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陈念相对而言还是幸运的,她知道受到欺负要打回去,而胡小蝶却真的就是逆来顺受的悲剧了,她甚至从未反抗过。当凳子上被撒红墨水的时候,她屈辱的坐在了上面,当她在厕所被打的时候,她一点也没有还手。

    这其中也蕴含了一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现在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主要是说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个孩子如果怎么努力成绩都上不去,那他很容易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枯竭状态,开始破罐子破摔,甘愿当一个差生了。

    胡小蝶正是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所以逆来顺受,任凭魏莱他们欺负,最终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而选择自杀的。

    这里也想提示大家,当你陷入心理枯竭的“习得性无助”状态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找到心理动力之后再逐步转变状态

    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总结一下,本文云音主要想通过电影《少年的你》跟大家探讨心理学上的两大效应----旁观者效应和习得性无助效应。希望大家能够借由这两个效应了解自己的心理,并合理应用这两个效应进行求助。

    END

    如果你对文章内容有想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益,如果你有心理困惑......


    欢迎点赞,留言,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真的看懂《少年的你》了吗?胡小蝶被欺负时,你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dj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