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本小说课我是今下午读完的,而且是惬意的躺在床上,读的时候也没有不耐烦的找零食吃,也没有故意的起身上厕所。一口气一页页的看完已是傍晚,我读完最后一页,把书合上意犹未尽的在脑海里咀嚼这里面的分析,以及写小说的白描,飞白这种的专业术语,更想谴责自己,我读书的时候有过片刻的思考吗?
在读任何小说的时候,只是划线,朗读,再划线,再朗读?那读它的意义何在?以为是在读名著,以为你感受到了作者滚烫的心,更以为的就如同一句话所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看完这本书,再来回味这句话,真是可笑之极,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就算是读了上万本书,他也不可能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即使有,他也是肤浅的。是让人一下子就看破的轻浮。
【二】
在这本书中第一百页前后讲的是鲁迅呐喊里面的【故乡】。我上学那会读过,最深刻的便是闰土的形象,那个拿着胡叉在月亮底下刺揸的少年。其他的再也是记不住了。
毕老师再次提及【故乡】,讲起鲁迅,层层面面的分析了好多的书里的场景,让我不得不佩服他在看不同小说时对于精髓抓取的面面俱到。他有一双发现文学的眼睛,而且他还能拿着放大镜,一样一样的有耐心的抓。
他首先讲的是鲁迅的基础体温,是冷。与张爱玲相似。但又非常的刚强,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阳刚。而鲁迅却偏偏与众不同,他的特色是阴刚。他的判断是从小说一开头的那句冒了严寒,来分析的,这个角度,为他来分析确实是冷的。
我在读的时候,只是觉得这应该是属于季节的描写,其他的跟本也就没有意识到。
再在,他谈【故乡】,提到了一个象征意义,这是鲁迅的一个小切口,它的延展性和隐喻性鲁迅是必然要在意,要在意就必须有象征意义。
以上两点,是在这本书里最大的两个看点,毕老师拿着放大镜在揣摩鲁迅时候,他在他的思考能力上是用了多少的功夫呢。我想一定很多。
在后面的几页书中,还提到了两个比喻,【圆规】,是写的杨二嫂这个人物,毕老师从圆规入手,慢慢的分析这个人物的性格,以及更深层次的寓意,也是象征意义的描述。
所谓生动,形象的刻画一个人物,我想我现在是彻底的明白了。
【三】
再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小说是这样看的。
其一,你不仅的看小说里有的精彩绝伦的片段,而且你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写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他为什么这样写就是好的呢。
其二,小说的特色不仅仅是人物的刻画,他还有有属于他人物个性的衣服,对话时的模样,还得有铺垫,还得有对比。在对比的时候你还不能跳出这个框架。
三,面对悲惨的结局,你得理性的恨,客观的恨,不为别的,这其实也是为小说富裕了生命。如果尊重生命,你就必须跳出你自己的优柔寡断,自己的慈眉善目,你地狠起来。
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思考能力。
@
以上是我看【小说课】的心得,想起一段话,不知道是谁说的。大概的意思是“看书,或许不能改变你什么,但是你会开出很多关于‘为什么’的小种子。它会慢慢的在你未来的时间里去生长,开出一种答案的小花。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必定孤独,但也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