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看完的第三本书《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一个人”》
这本书里的采访对象有自己之前知道的:王石、马东、罗振宇、薇娅、李诞;也有一些自己从来没听过的:叶准、蔡澜、汪建、王小川、刘畅、深夜情感电台的三位主播、二次元的爱好者和从事相关产业的人。
王石:之前看过央视《朗读者》里的王石那一期,看完十三邀的整个采访没有改变我对这个人的印象:万科、珠峰、哈佛求学,一位不停折腾自己的实干家。
马东:可能我自身是比较排斥矛盾的,对于过于激烈的东西总是抱有一种好奇而疏离的态度。因为他主持过《奇葩说》,在读他的采访之前,我有一点怕他。事实上我读完了更怕他了,可能是觉得这个人很现实,很坚硬,缺乏一点理想主义。有的人的理想主义是时间纬度的,连接过去与未来,有的人的理想主义是空间纬度的,期待于维护或者影响更大的社会范围。而马东给我的感觉是他是孤立的,冷淡的,没有什么在时间和空间上影响到他的东西,他也不想去影响外面的世界。他愿意主动接触便接触,不愿意可以随时从这个世界抽离。
罗振宇:作为一个得到的长期用户,再结合书中的采访,我对罗老师的印象是一个三层的软、硬、软的印象。他有一个软乎乎的内核,软而有韧性,里面有理想、有情感;然后是一层硬核,用死磕的精神一层层裹起来的年轮一样的致密结构,这里面有他的方法论、有他的努力;最后是一层软,是一种模糊的、浪漫的、毛茸茸的玫瑰色光晕似的温柔,是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技巧与善意。这种人也是我想成为的一种人,次之就是那种内心柔软行为严谨的软+硬结构的有理想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以及硬+软结构的,兼具技术与沟通艺术的能够成事的人,最后才是一个软曲奇一样的,没有明显结构层次不够硬也不够软的状态,可能就是何帆老师书中的“平凡但不平庸”的那一类人,对生活保持热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反复挣扎。
薇娅:我从来没有看过她的直播,只是看过一篇关于她和她丈夫的经历的文章。目前为止我也没有在淘宝直播间买过东西,甚至打开直播的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就退了,多半是不小心按进去的。对于她那种处于一个大惯性系统的关键环节的人物,我想想就觉得压力很大,可是也许当你一步步走到这么一个位置,也许就习惯了。这种人大概比明星要累很多,他们要直接面对人们的质疑,要自己处理复杂商业网络。明星可能还有艺术、有练习技能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相信这也是一种疗愈。而淘宝主播总是置身于热闹和复杂之中,他们似乎没有纯粹的技能练习的环节,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每一个选择都会收到来自现实的强烈反馈。在热闹中待久了,我觉得会把一个人掏空。
李诞:我只看过很少几集《吐槽大会》,还是不习惯。看《十三邀》之前不知道原来他还写书,也不打算去找他的书来看。我不讨厌他,只是有些觉得格格不入。之前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没有什么目标的人。有的人是有清晰的目标,有的人是有一个模糊的目标。且不论一个人的目标是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也无论这个人是否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至少有个目标还是会有个期待。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目标。我能接受有人选择没有目标,也会尊重对方的这种选择,但不会想自己是否有一天也会这么活。看了《十三邀》书里的采访后,我还是觉得很奇怪,他想让人开心,但不是那种“提升社会幸福指数、改变人们生活态度”的“想”。我觉得他“不争”。他在采访中说“我随时准备好烟消云散”。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能会有一些悲壮感,而放到他身上,真的感觉他下一秒就会彻彻底底消失,甚至这种消失不会影响到任何人,就像影视剧里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连带着和他有关的一切物质材料和人们的记忆也消失掉了,他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很神奇,我不觉得他浅薄,但的确他的这种人生观让我对他不怎么感兴趣。一般我对和我不一样的人都挺好奇的,是什么经历让他们选择这样生活,他们有什么想法?可是对李诞,我居然真的不好奇。。。
对于书中其他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我觉得这本书在我心中撒下了一把种子,也不知道哪一颗最后会破土、发芽。看到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种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很兴奋,也许是自己还年轻吧,觉得生命有无限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