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郑风的第四篇,讲的是一位女子与久别的意中人重逢的复杂心情。
郑风·风雨注释:
1.凄凄:寒冷。
2.喈喈(jiē):鸡呼朋引伴的叫声。
3.既:已经。
4.云:语气助词。
5.胡:为何。
6.夷: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
7.潇潇:形容风急雨骤。
8.胶胶:或作“嘐(jiāo)嘐”,鸡呼伴的叫声。
9.瘳(chōu):病愈,指心病消除。
10.晦:昏暗。
译文: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
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
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
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图为“郑风苑”刻有《风雨》的石头,作者2013年随手拍摄如果你看得足够仔细,可能会发现作者选的译文跟石头上刻的译文差别还挺大的。这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前者倾向于女子等待的是心上人,后者倾向于女子等待的是丈夫。所以前者的心态虽有焦急,相对还算轻松。后者的心态在焦急中就带着一些沉重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主要看解读人的心情。
虽然这首诗叫“风雨”,也几乎花了一半的篇幅在渲染这种凄冷的氛围,作者还是想轻松一些,认为这就是女子等待心上人的状态——只有爱恨情仇,没有柴米油盐,是纯粹的情感上的依恋。
《毛诗序》我们认真读上几遍“风雨”,很容易感受到它包含的热烈而真挚的感情,远远超出文字本身。
民间素有“鸡鸣三声天下白”的说法,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将女子从黑夜等到天亮的焦灼和见到心上人的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凄凄”“潇潇”“如晦”分别从女子的触觉(感觉)、听觉和视觉表现出雨夜的凄冷,不过这里是“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女子见了心上人后,情感层层递进,从“思绪平静”到“心病痊愈”再到“喜形于色”,达到顶点之后戛然而止,韵味十足。
倘若情感还可以继续升华,估计这首诗就不会轻易结尾,还得再来上两三个章节才够。
这首诗之后,“风雨”被后世引申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也要“鸡鸣不已”激励自己。
徐悲鸿名作《风雨鸡鸣》作于日军侵略中国之时,用以抒发爱国情怀除此之外,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风雨”象征意义的运用。
古诗词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有“风雨”;流行歌曲如“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也有“风雨”;近现代文学作品如“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中还有“风雨”。
“风雨”的这层意思已经被默认,成为共识了。
再回到这首诗本身,回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思念一个人会久病成疾,以为见到他的时候会“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只要能把压抑许久的感情释放出来,不管多么疯狂,不在乎旁人的眼光。
结果真正见到了思念中的人时,感情浓郁到极点反倒表现不出来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内心波涛汹涌,表面却风平浪静,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仿佛什么也没有想。一切照常。
影视中最贴近这个状态的应该是电影《神话》中玉漱公主了:
《神话》剧照她想念出征的蒙毅,碍于身份不能表露。但是她的神态却“出卖”了她——画师劝了多少次她都笑不出来,见到蒙毅的那一刻,她眼神锁定,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了。
看着跟他出征前一样,其实又跟他出征前不一样。
“风里雨里,我在等你。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公众号一同探讨诗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