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了吴校长展示的一堂别样的课《巨人的花园》,刚走进教室,看到这个课题,我在想上这篇文章上的人挺多的,而且角度也较相似。听了一会,感觉到一种不一样,平时大家上公开课很讲究气氛,每句话似乎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吴老师不一样,她很从容、带着孩子们不急不慢的,这样的课堂好舒服。我都一不留神开了会小差,脑子里在闪现刚进开福区时,给我们做培训,戴着珍珠项链、一袭粉衣的她用好听的声音缓缓说着绘本故事~
课堂中对孩子的肯定与赞扬毫不吝啬,一句“我好痛苦,你们知道不?”让我看到她和学生的交流是如此坦诚和真实,孩子们呵呵的笑声里有接纳、抱歉,更多的是一种放松。教室里围坐着老师、还有摄像头的捕捉,孩子们能大方地说“我不愿意”、“我不想”很难得!
关于课的设计,很欣赏这样的尝试,人性这东西,真不好说。两三岁的孩子听了一个故事,都会疑问或者判断“这是个好人或坏人”但这里的巨人却让人认识到人性的两面性、人性的转化,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深入的。课前看的视频资料中提到“我们很多语文课堂上讲究抒情、感觉、审美等,往往忽略了思考。”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对,就是思考,尽管语文的人文色彩更浓,理性的思考绝对也不能少。
最后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关于心理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结合问题。是不是很多题材、内容都有所限制,不适合通过色彩、形状等表达出来呢?我能想到的目前好像只有表达人物心情的可以这样做,其他题材呢?还有某一个形状就真的代表得了孩子的某一种情绪吗?不是因为他的个人喜爱所致。比如桃心代表爱,这样约定俗成的一个符号意义,它似乎是一个定势了,孩子胡乱的几笔甚至没法构成图形,黑色就一定表示孤单、害怕、伤心等负面情绪,说不定有孩子认为这个颜色很酷呢。面对个体差异,我们该如何去解读???
的确,这样的尝试已经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