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007670/233763cd2fd034f0.png)
——和氏璧给我,我会把它仍了。真的?假的?疯子,无人可信。我把它的价格降下 来。不,是贱下来。
有一个成语说的是天下书之多,浩瀚如烟海,那就是汗牛充栋。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书总会给所有人一个错觉,只要雕刻在纸质上的,就几乎差不多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数很牛的泰斗会站在一面面墙壁之上,好像已经成了习惯,特别是学校更是如此。要成为别人的泰斗,必修法则,是把自己的头发或胡须留长然后磨白。受这个法则影响下,曾有那么一段激情的燃烧的岁月,一堆的年轻人蓄长发,装扮成牛仔,长发飘飘,轻舞飞扬,唱《梦回唐朝》。无数的学生(男学生)觉的酷毙了,蓄发到学校,穿着拖鞋姗姗来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老师早拿把剪刀在门口,磨刀霍霍。顷刻之间,无数发梢如强弩之末,飞灰烟灭。
按这个标准,马克思的胡须可以说是,泰斗里的集大成者,都茂密像夏天的苹果树的叶子一般。这对马克思来说不难,难的是他的好朋友,也跟他装扮一样。如果他不是泰斗的话,闲话自然不会少,愚蠢的人们肯定说他是基友。人是铁,饭是钢。人只有吃完饭,才能如钢如铁,才能去战斗。稿费就是马克思的钢铁,于是写各种书稿与评论,越多越好。起初,中国太平天国信基督教,马克思就大力写并支持这样的革命。后来,可能是知道,天国里面连男女夫妻都不能做爱,也太灭人欲了,于是写文大力否定。
刚说了,夏天的苹果树叶很茂密。当时可能是绿色苦涩的苹果,如果是现在的大红苹果,只能听到牛顿说,这苹果真甜。上帝给牛顿,也取了个好名字:一个牛人,被苦涩的苹果砸了一下,立刻顿悟。牛顿以顿悟出名,死后别人照样这样评价他:
Nature and Nature' law lay hid in night ; God said,"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一切变为光明。可见,To Be,牛顿是上帝的允许。上帝如果不允许,就会变成这样: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上帝非常纠结考,虑很久了。莎士比亚自言自语说了一堆的话,于是便成了戏剧家。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就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就算死也不放过。后来的很多伟人死后,能跟牛顿埋葬在一起为荣。西敏寺安葬了很多当代的知名人士:达尔文,狄更斯,丘吉尔等。这个故事看起来是非常的完美,无可挑剔。唯一可说的是,牛顿在成名之后的后半生,沉迷于权利,排除异己。这跟他的童年的不幸遭遇有关,刚出生就父亲死去,母亲改嫁,自己由外祖母带大。他并不喜欢他的继父,曾经写下:“威胁我的继父与生母,要把他们连同房子一齐烧掉。”
泰斗们的胡须不能用草来形容,有作贱之嫌。话虽如此,还是很多的泰斗还是被人作贱。司马迁便是一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只能用伟人的赞美来赞美。一般情况被作贱的泰斗,后人对他的敬仰就越深。有句话用来悼念:《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互相作贱,估计差不多是人在无聊的漫长的人生路上,聊以自慰的方式之一。自慰方式当然可以很多,像司马迁式的也算是贱到极点,叹为观止。他的书的风靡,一时洛阳纸贵,价值连城。社会运行,以贱得以生生不息。生活的成本无法用实力挣得,就贱了自己,卖身为奴。可见,贱也是物价。《红楼梦》的角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最后却贱卖为奴。贱也是物价,如若没有,死路一条。现代社会,禁止卖身。理论上确实是没有卖了身子,不属某个人所有,不是别人的附属。最终一些人还是贱了自己,统称小姐。为什么说是贱,而不是无价?无价的成本太大,凡是别人说,这是无价的,必然毁灭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用尽了阴谋阳谋,杀戮了多少人,屠了多少城,睡了多少女人。在我看来,和氏璧给我,我会把它仍了。真的?假的?疯子,无人可信。
方正现在找不到和氏璧了。五胡乱华一来,和氏璧就彻底从历史的时空里头消失。汉高祖在那郁闷,得了天下,不见和氏璧。我想说,是他的幸运。不然估计又要因抢和氏璧,搞的鸡飞狗跳,军阀割据。历史往往只是告诉人们,汉高祖在制度设计的时候,缺乏远见,凡是出于自己的姓的孩子,都能领到俸禄。结果可想而知,无数的孩子诞生,直到这个国家衰落灭亡。汉高祖只是想,自己小的时候过的那么苦,不能再苦了自己的后代,仅此而已。心是好的,结果是恶的。我们一般认为,恶从恶中来,很少想过恶从善中来。
世人为了尊重泰斗为社会做出的的卓绝贡献,在教诲新人写作的时候,每每这样交代:写东西的时候,一定得把一些伟人泰斗的名人名言,伟大事迹,放文章里头。不然的话,你的文章就会太空泛,失去论据,将得不到好的分数。这件事情,本来是好事。时间久了,却有问题了。造成人人都无数次的引用正在墙上挂着的爱因斯坦、达芬奇、亚里士多德等,造成评卷组审美疲劳。老师每看到这样的论文,也只能勉强打个及格分数。这就好比如,起初一些嫩模拍了一些,裸露程度比较大的写真,吸引了大量粉丝。过了一段时间,每个嫩模都拍这样的写真,甚至是裸的程度更大了。作用已经很不明显了,可是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难道要全部脱掉吗?除非想找死。嫩模是死不了,最多是日子难过了点,文章却死无退路,坠入深渊。
“引用学”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剧,一代又一代的人,代代相传,让学生慢慢为“引用高手”。文意,是引用别人的。论据是引用别人的。只有过度的那个小段是自己的而已。文化传统也是如此,信手拈来就能引用出各种文句,论据。别人对你佩服的五体投地,不愧人中翘楚。那遗漏掉的是什么东西?文法(写作是因果,演绎,推理,法则),文法才是写作的灵魂。而且,每个人的文法,都会是不一样的。比如,一本书,不看作者,看几个句子,就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文法都是千奇百怪的,塑造自己的文法,才能从“引用学”里走出去。由于“引用学”的大量泛滥,慢慢被很多文化人看来,是低等的没水平的。难道从小就去学一个让别人,跟自己都觉的恶心的“引用高手”吗?
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先文法,后“引用学”。等真的变成牛人了后:一开始便是文法,结束了也还是文法。任何方向,都无车辙。唯有如此,方能知晓,泰斗的胡须为什么而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