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正当时
为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家校合力,各班主任老师都做足了家访的前期准备功课——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采取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以分组、包班、包人的办法进行,重点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子女家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习困难家庭、心理和学业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等7类家庭家访,力争7类特殊家庭家访覆盖率达100%。
老师们走出校园走进学生家庭,通过聆听学生与家长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历程。老师们不仅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还针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醒顽皮的男孩注意假期安全,尤其不能独自外出游泳;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暑假学习计划;要求孩子们在家多阅读课外书籍,做好读书笔记;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们尤其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告状式”家访早已成了老皇历。
新乡市的班主任张士斌这样认为,“我们家访不是针对问题孩子,而是带着关注走到每一个家庭,学习好的孩子是否性格孤僻、好动的孩子是否注意力不集中、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否缺少关爱……都是我们家访的内容。”新家访正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千家万户,老师和父母建立起一座沟通之桥,让孩子更加自信,让班级更加温暖。
参与家访的老师要么在微信群里交流家访所得,要么形成书面家访报告,每一篇家访报告都记录了家访之后的感触,更凝结着教师们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模式和举措的深刻思考。在积极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后,努力地构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
面对面,化解成长难题
走进学生家庭,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开始。
张士斌老师专程来到白永朋同学的家里。这孩子学习进度跟不上,畏难情绪还很严重,上学期更是沉迷小说,无心向学。通过登门了解,班主任张士斌发现白同学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由于工作忙,对孩子缺乏陪伴与教育,与孩子的沟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张老师当即落实了孩子父母在未来一年关键时期内的陪伴问题,并和白同学在暂时放弃看无营养小说一事上达成一致。同行的学科老师们也现场支招,给小白分析各门学科上的优劣势,为他提供合理化学习建议。
事后,张老师在家访日志中这样写道:我意识到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爱,而应该将爱撒向每一位学生;把目光投注到我们平时看不见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批评上,应该更多地蹲下身子去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多与家长、孩子沟通,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与张老师同样感叹的老师还有很多。其实,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老师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充满关切的眼神,有时胜过多少天苦口婆心的教育、训导。沟通,从那一刻开始、从心开始。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走进学生家庭,就带去了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汇成一条潺潺的小溪,流进学生的心田,必然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浪花,教育的意义正悄然体现。
手牵手,引领学生成长
走进学生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和家长交流探讨孩子教育问题,不仅仅激励了孩子,老师们也通过家访收获了惊喜。李云亭老师的学生军军很好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无法控制自己。劝说无效之后,她来到了军军家中,跟军军的妈妈沟通之后才知道,军军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生病,好动的习性上小学后也没有改观,家人为此伤透脑筋。这让李老师有点犯难,她上网查询后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耐心。因此,李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幕:军军坐在凳子上左摇右摆,李老师走下讲台站到军军旁边以沉默表示自己的态度。几秒钟过后,军军的肢体语言停了下来。五六次下来,军军的好动习性大为改观。现在课堂上多了一名专门听课的孩子,也多了一名关心老师的孩子。
“事实上,家访只是其中一个方式。为了随时和家长保持联系,各个班级都建立了家长QQ群,发现哪个孩子有情况,老师会和父母随时进行在线沟通,或者电话交流。”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的刘秋燕老师介绍,除此之外,老师还会利用家长来接孩子的放学时段进行交流,让家长掌握孩子的新动向。这种模式被笑称为“家访海陆空”。
如今的家访早已不是后进生的“专利”,全新的家访多方位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快乐成长、人际关系等,业余爱好、孝顺父母也都成为老师家访的话题。这种人性化的新家访影响、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家庭、社会、学生和老师共享家访带来的福利。南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坚持不断的入户家访,全市教育系统将继续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着力解决个别家长不了解学校、教师、教学,无法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个别家庭、家长和子女之间产生代沟,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心理出现障碍;留守、单亲学生缺乏立体关爱等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跟进式教育方案,以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bd.kuwo.c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