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小到家庭,还是大到社会,都是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为了让自己和他人融洽的共享资源,我们需要规则。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有必要的规则是很少的,也是为孩子一生做准备的。简化的规则会显得特别重要,孩子也易于遵守,当孩子从这些规则中获益,他进入社会以后便会适应各种规则。
作为父母,我们应如何为孩子建立规则?
自由与规则相匹配
我们不要无限放大自由,认为任何一点限制都会让孩子自卑或者破坏创造力,我们要知道如何在规则的框架中使用自由。实际上给孩子边界,更能保护好孩子的安全感,让他放心的发挥创造力。民国有位教育者对规则和自由有一个非常好的诠释:“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有的观点认为“孩子小时候规则要相对多一点,因为孩子的自控力不够,越大规则可以越少。”我个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规则的多少取决于孩子与他人的交际。当孩子小的时候,他接触到的人并不多,他的主要生活就是保障安全和发展自我,这里面有必要建立太多的规则吗?对于低龄段的孩子,他的安全应该由大人保障,大人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给孩子发展自己身体的机会,当孩子对自己身体控制得非常好时,自然会保障自己的安全。
没有自控力的孩子给他自由等于失去了边界,而各方面能力发展得很好的孩子,如果不给自由相当于限制了他的发展。当自由小于能力,一般来说都是家长没有实际考量,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如果孩子的能力已经都能胜任很多动作、能够参与很多事情,家长过于爱护不给孩子相应的自由,孩子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同时积累一些怨恨,这会影响到父母的权威。孩子认为自己明明能做好,可是家长就是不相信,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自己偷偷尝试,失去对家长的信赖,这种时候规则就应该缩减,多用一点时间和心思去观察孩子一定能发现他能够使用这种规则。
当家长给予孩子的自由大于规则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偷懒,觉得只要孩子不吵不闹随便干嘛;一种是崇尚新教育把自由看的过重。“在悬崖边走路是没有安全感的”这也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当家长只给与孩子自由或给与孩子过多的选择,其实这都是让孩子为自己全盘负责,而这在低龄段是不合适的。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去提醒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他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
规则的实现和弹性
我们实现规则可以是不露痕迹的,比如说,孩子做了我们不希望做的事,每当他做到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领着他去干点别的,或者他快要做这件事时,我们干点别的,因为孩子他所有感官是打开的,他会感觉到每次做那件事都不成功,慢慢的就会意识到这个是不行的,这是孩子的思维方式,这种规则的实现会非常平静。不产生反感就不会打开保护机制,那就很容易内化规则,实现规则很容易,你反复一致的执行就可以。
好的做法就是温和的去重复,坏的做法是威胁强迫和暴力,更高级的做法是,当不适应的,不允许的事情产生时,我们直接用行动向允许的方向带领,不评价、不说教、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让规则肉体化, 不让孩子感觉规则是来打扰我的,我们培养的是规则意识,而不是规则本身。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面对不合理的规则,才能搞清楚问题归属,才能不盲从规则。
规则有弹性,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所说的规则的弹性指的是在家庭规则和情感之间,我们更应该考虑是情感。家让我们理解规则、接受规则,但是更需要让孩子知道,家是他最温暖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去接受、适应外面的规则。
如果孩子今天心情很差,或者很累了,我们是不是还要坚持让孩子把玩具归位呢?如果我们相信孩子,可以陪他归位,甚至可以帮助他归位。父母要考虑到孩子当下的状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承受能力,承受范围,有弹性地建立规则。
哪些规则适用于儿童世界?
我比较推崇孙瑞雪机构对规则的设立,但有一些不同的解读:
1、粗鲁、粗俗的行为不可有,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孩子不想多穿衣服时,我们可以告诉他,妈妈担心你会冷,这是个客观的感受和事实。而不是说你会感冒的,如果孩子没有感冒,她会认为父母成天吓唬人,所有的事情用威胁或者负面的结果去让孩子配合都是下策。
孩子打人的时候,你可以说被打的人会疼,避免说不可以打人,这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强化打人的行为,一般效果不大,除非孩子打人之后,你去打他了,让孩子知道打人后果就是被打,这可能吓着孩子,孩子更可能在不受威胁后,打架成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孩子破坏了东西,那需要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如果家长一直以这种方式去做,孩子自然会知道,一旦自己搞砸了,然后迅速的想办法去弥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且有权利支配。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孩子如果拿了,父母可以提醒;若他不归还,我们可以去归还。
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且有权利自由支配,这也是对家长的要求。很多家长会在吃饭时间夺过孩子的玩具,但这个玩具是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权利自由支配,这会导致孩子也会模仿犯这种方式去拿别人的东西,当他的权力没有保障,他也不会尊重别人的权利。
3、请归位。它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自己编歌曲,“小汽车,要回家了;小玩具,也要回家了……”,唱的方式要一致,不能今天唱这个调子,明天唱那个调子。
4、请等待,谁先拿到谁先使用。等待是一种力量,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等待,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心急火燎的,但是还是会等待,这对他就是一种锻炼。
5、不可以打扰别人。当孩子要去打扰别人时,我们可以用客观描述的方式说:“妈妈在跟阿姨讲话,说好了就来。”当然我们也要解读到孩子打扰的意图,如果他只是需要你帮忙拿一个东西,你完全可以拿一下!如果孩子是感觉到被冷落,父母也可以摸摸他的头,打消孩子这方面的顾虑。
6、学会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有些孩子似乎并不能做到真诚的道歉,有的可能说完一句“对不起”就没事了,其实孩子在表达歉意时可以去摸摸对方,擦干对方的眼泪,这种带着感受的道歉会更好。
7、学会拒绝别人,也要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拒绝。别人拒绝我们并不代表我们不好,我们也要照顾好自己,学会说不,不必为取悦别人而委屈、强迫自己。
从心理学上讲,有两种服从:一种是外服从,一种是内服从。通过监督惩罚手段就是外服从,而为了自愿遵守规则就是内服从,外服从需要不强化外部施压,而内服从让人在取舍中依然快乐。
内化的规则让生活更美好,孩子的状态取决于父母如何引领规则,如何保护兴趣,如何让孩子产生动力感。如果妈妈每次打扫卫生怨声载道,很烦躁或者很焦急,这样的孩子认为打扫不是让生活环境更舒适,而是不得不做,很痛苦的一件事。当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情变成主旋律,这个人生命的成本就会很高。
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家庭原因
1、家庭的低评价会导致孩子的低自尊。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排队,被人硬生生地插队,这种不遵守规则的人属于低自尊。他不会考虑自己的面子,所以大多数人不好意思做的事情,他们会去做,往往家庭的低评价会导致孩子的低自尊。
2、父母对规则不坚持。有的家庭引入规则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觉得坚持规则太累于是便放弃了,让孩子认为规则可有可无,而且规则是可以逾越的。对于必要的规则,家长应必须坚持;没有必要的规则,从一开始就可取消。
3、父母强势或表里不一,导致孩子痛恨权威,故意挑战规则。
有研究表明,不尊重老师的人都是不尊重父母的人。因为老师、父母包括规则,这些都是权威的代表。当孩子质疑父母的权威时,也会挑战老师和规则。
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臣服于孩子,孩子没有意识到父母有权威,这会延伸到孩子对待老师和规则的态度;另一种是,孩子臣服于父母,他会痛很权威,但是因为父母是他赖以生存的,所以他转而攻击老师和规则。
这个痛恨也包括一些别的情绪,比如说质疑和鄙视。当父母只是以粗暴的手段或者表里不一的态度来处事,孩子会鄙视,从而也会认为老师和规则都是可笑的,借挑战老师或者规则来宣泄自己对权威的厌恶。
这需要家庭不用粗暴的方式实现规则,补充情感的交流,看见孩子的需求。做好这些,孩子会很自然地认可父母的天然权威。
4、包办,导致不能等待和付出。有些父母因为自身的心理伤痕,不能拒绝孩子,也不能看见孩子伤心失望,比较娇惯孩子,过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孩子无限放大自己的需求和地位,所以她不能为一件事情等待或者付出,很容易去逾越规则,认为别人都没有他重要。
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剥离,让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不回避孩子成长中的负面感受。这些感受他本来就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需要孩子去经历,并且自己走出来。
5、缺乏安全感,害怕吃亏。这种人就连站在队尾,从队尾来排队都会让她感觉到吃亏了。当一个人不跟自己的感受产生连接,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很容易想占便宜害怕吃亏,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又怕别人占了自己的资源,所以焦躁惶恐。
这样的人喜欢破坏规则喜欢占便宜。这样的人到了成年要让他们遵守规则很难。预防这种人格的产生,要让他有安全感,跟自己做连接,明确自己的需要。
6、规则从没有让他产生获益感,但规则的真正内化需要获益感。
如果早期建立的规则,能让孩子更好地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孩子会对规则产生好感,容易去接受规则。这种长期的积累会让他能够去调整自己服从规则,而且没有什么抱怨。
如果规则不合理,没有让人获益的过程,只有屈服,即使遵守了规则,还是有很大的抵触。这会产生最可怕的后果,有人监督的时候服从规则,没人监督的时候无视规则,这意味着家长将没有机会接触孩子的真实状态。
7、没有建构。如果家长没有建构过规则,家庭没有规则,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事。
8、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情绪优先于规则。人的情绪像一个容器,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受到过多的欺负伤害,等我们长大了,自己有能力去保护自己或者通过爆发取得过成功时,我们就会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因为我们情绪的瓶子满了,无法再承受任何的委屈和伤害,可能会过度的保护自己,当情绪上来的时候,不要说是规则,就连法律都不是考虑的因素。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有空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上不要争强斗狠,不要反应过激,帮孩子清空情绪。
本文原创自天使在线幸福家庭微信公众号(ID:haitaotianshi),分享美好是一种美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