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7月22日》,又名《挪威7.22爆炸枪击案》,荣获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2013年的《菲利普船长》和谍影重重系列就是他的作品。
总的来说,影片情节设置紧凑,扣人心弦,细节处理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恐怖分子、受害者哥哥、律师、首相这四个主角四条线并行不悖,个性鲜明,感情丰富细腻,形成一个完整的恐怖袭击、抚平伤痕的故事。四个人演绎着自己,也代表着各自所在的阶层,更预示着整个西方社会至今仍遭遇的大难题。
1. 一天
影片以日期为片名,或许就是想向观众传达一种同一时间与不同空间的交错感。就在这一天这一时刻,一边是精英家庭孩子的欢声笑语,一边是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当二者相遇,欢笑变成凄惨的哀嚎,恶行开始纵情的狂欢。
就像在深夜安静的书桌旁,静谧的环境下时间仿佛停止,屋外大街上消防车的鸣笛声隐约而遥远,殊不知,在另一个时空里正生死营救、十万火急。
有部美剧叫《我们这一天》,讲述一群同一天生日的不同的人,以有趣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的生活故事。突然想起张震岳的那句歌词: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当世界只剩下这盏床头灯,你那边则是东方既白、旭日初升。
同样,利用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纪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拍摄而成的纪录片《浮生一日》,不禁让人感慨:众生浮世绘,平常一日;一沙一世界,一日一生。最真实的感动,永远来自于最平凡的生活,这是上帝的杰作,远胜于人造的故事。
2. 信仰
影片中的律师给人印象深刻。2011年,早已进入高度法治社会的挪威,在遭遇惊骇的恐怖袭击之后,人们还是会失去理智想要以暴制暴地将恐怖分子处以极刑,但律师竟然被恐怖分子钦点为辩护律师,最终顶着巨大压力接了案子。其代价自然是电话恐吓、孩子转校,甚至还要遭受辩护对象的威胁和侮辱。
“利用法治而非枪支”,这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仰。律师在为恐怖分子辩护过程中丝毫没有因为其身份及社会旋涡般的舆论而有丝毫动摇和改变,即使是恐怖分子,他也是一个人,拥有着一位公民与生俱来的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天赋人权。
然而,当律师顺利完成自己的辩护工作,恐怖分子在文件上正式签上自己的名字之后,律师望着对方伸过来的手犹豫着最终也没有“友好”地握过去。工作完成了,不辱维护法律尊严之使命,但脱去法律卫士的外衣,自己依旧是一个有良知的鲜活的人,面对穷凶极恶、泯灭人性的恐怖分子,那只沾满无辜孩子献血的手是不能触碰的。
3. 阴霾
前段时间,西方国家难民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近日,川普总统正与南部边境的中美难民较劲,同时发布行政命令,废除出生公民权。不知道观众在看了这部移民题材的电影之后,会不会去对号入座、充满联想,其中的隐喻更是让人五味杂陈。
影片中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对来自全世界的各色人种的人们敞开胸怀,与来自中东国家的小姑娘眉来眼去、心生爱慕,却与遭遇恐怖袭击时的仓皇与无助形成鲜明对比,一句“表现出软弱不代表不坚强”总感觉苍白无力。这是否也预示着未来移民将对当地人口带来的巨大冲击?
2011年至今已七年过去,欧洲国家对移民的态度已经大有转变。最初的移民给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巨大繁荣大家有目共睹,美国不就是一个最大的世界人民大融合的国家吗?如今这个超级大国对移民是什么态度呢?处在中期大选的总统甚至需要改变移民政策来赢得选票。
看来,阴霾始终没有散去,并且已呈遮天蔽日之势,不求繁荣昌盛,但求自保平安。
4. 新生
移民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人口流动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人挪活,树挪死,人口流动为社会生产带来价值,例如我们的首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医院、最好的文化交流中心,当然,也拥有着最高的权利机关。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于此,为北京这座城市带来活力与发展,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成本和压力。
北京土著不都是拆迁户,他们有很多子女甚至连家门口的大学都考不上,也有很多公司或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一听说是北京人竟然直接给戴上养尊处优、缺乏奋斗精神的帽子,继而拒之门外。渐渐地,当地人因优越感减弱而怨声载道,外地人则以获得北京户口而引以为豪。
洛阳纸贵,北京房贵。北京城渐渐提高了进城的门槛,不断缩减着购车的指标,哄撵着承载不起梦想的年轻人和创造不出与城市相匹配的价值的普通人。北京拆去了老城,弥补着因过度承载造成的臃肿与隐患,北京市政府的整体东迁、城市副中心的蓬勃建设,正为北京城市发展带来新生。
5. 祈福
猜测的隐喻过于残忍,只愿恐怖分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城市的发展需要创新,只愿城市里的人们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好好生活,日子红火;蔽日的阴霾至今未散,只愿沧海一粟的人类能够齐心协力,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