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历时10余天,就将差一点动摇明朝统治根基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彻底平复,然而如此不世奇功,却并没有让王阳明别的他本应该得到的封赏,反而又因为他对宦官的胡作非为表示的反对,以及屡次阻止皇帝御驾亲征让皇帝对他的不满,使他卷入了一个更大的政治危局之中,不仅被人诬告为要谋反,甚至让他这么一个早已看透得失荣辱之人也产生了窃父而逃的念头。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巨大的困境都有可能是进一步提升自己思想的契机和机会。更别说经历过龙场悟道的王阳明了,也正因如此,王阳明在这段时间所经历的百死千难,反而让他在原有的认知之上更近一层,让他进一步接近自己成为圣贤的梦想和圣贤的状态。
在龙场悟道之时,王阳明意识到了万物由心的心即理,探求了一切都应该是由人心而行的结论,并转而将东西的一套从事物中求道理的理论推翻。但这够吗?远远不够。王阳明知道,如果万物万事的道理都仅仅只停留在了知又或者说理论的层面,没有在现实中的世界中实践出来,那么这个所谓的理论和认知就很明显是空的:你都无法把它展示出来,你又怎么能说你拥有这些东西呢?而王阳明的道基于内心而抒发,很明显就容易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不实行于现实,所以,王阳明转而立马又创造出了知行合一,指导人们要实践与认知,内修与外推同时进行,从而避免彻底映入自己的内心,流入佛道。
然而,如果细细一想便会发现,王阳明的所谓知行合一的道理,在他提出来的时候其实也只是停留在了知的层面:即我们需要知行合一,却并没有真正实行出来,因此王阳明在当时所悟到的道理也并不能说是完全成熟而完善的,那么这时后我们回归开头,恐怕就能非常轻松的推之王阳明所经历的百死千难对王阳明的道产生的影响了:这就是一个王阳明自己知行合一的过程,通过当地方长官平定叛乱等一系列行为。最终达到了其目的,产生了致良知的观念。教导人们在现实与困顿中不断超拔,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心中放上一把衡量万物的标杆,引导人们的内心朝向光明。
可是,虽说已经得出了完整的致良知观念,先生依然不能放下自己的心,问题的根本变出现在他讲学的方面:得出了一个怎样的思想结晶总要说给别人听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吧?但要知道,他的致良知可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如果直接当作平常的学问一样给别人讲述,毫无疑问也并不会让学到这种知识的人产生非常珍重和深思熟虑的情感,甚至有可能将其当作一种卖弄思想结晶的学问。只是跟人说道说道,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除此之外,再无下文。
怎么办呢?不能通过直接的教学方式传授某一道理,还有些什么办法呢?经由自己的一次困顿一次顿悟的经历,阳明先生转变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采用了给予一定的引导,余下的让学生自己思考的教学方式(比如他可能会交给学生所谓存天理去人欲这种朱熹学派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想朱熹学派与自己学派之间的关系)如此,学生们便不得不利用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方能得到最终的致良知观念。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也便是致良知的一种体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