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不知道你听过这样的语句没:“亏你还是老师呢,怎么.......”,“你还考过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呢,连这都不理解......”,“上了这么多年学,你连基本的......都处理不了”。
被强行愧疚戴上道德枷锁后,我仍存有质疑:是不是老师遇到理亏就不可以讨理?是不是老师就可以随便被道德绑架?是不是考过心理咨询师就不应该有心理疾病?是不是我上学多了处理问题就应该像圣人一样心如止水般冷静?同理,军人必须舍命救人?医生生病了也必需先医别人?年轻人不管任何情况必须得让座?道德本来代表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何以干起了“绑架”这种恶行?
在关于道德的认定中,人们常将道德分为多个维度。比如,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直接道德和间接道德,对内道德和对外道德。不管对道德怎么划分,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尺是模糊的。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道德。正因为道德标尺是模糊的,不同人对道德的理解也不同。一个群体声嘶力竭地主张某种道德,另一个群体可能就觉得自己被“绑架”了。
“道德绑架”的一特点,是公领域道德对私领域权利的侵犯。道德往往需要人们让渡一定权利,但是这种让渡必须是自愿、非强迫的。“道德绑架”经常打着道德的旗号侵犯权利,还伴随着贴标签行为,比如动辄要求某职业该怎样。道德主张应当以尊重权利为前提,不能用道德剥夺一个人的权利,更不能用标签逼迫一个人放弃权利。
在法治社会中,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相对下降了。刚性的法律取代了道德的作用。法律讲究程序和技术性,不是某个权威制定和实施的,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人的交往也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变化,法律也比道德对“陌生人”更有约束力。人口迁徙也淡化了道德的约束力。
当然,这不是说社会不需要道德了,而是社会对道德的评判标准变得多元化了。“道德绑架”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冲突。冲突双方都认可道德是约束人的,只不过我不认同你提出的道德,我为什么要被你提出的道德约束?而且,道德的可约束空间也存在争议,私德与公德的范围也处于扩张与压缩的激烈冲突中。比如,对公交车上的让座行为,究竟是公德还是私德,就发生了不少争议。
进入现代社会,道德不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有限度地解决问题。“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老师自己的自觉,而不是你用来绑架人的道德绳索。即使是老牛,遇到不公都会用牛角顶你用牛蹄踢你,更何况老师是一个人。到时候遇到问题了,就不是说一句“哟,亏你还是个老师呢?”这么简单地把责任推出别人就行的了。很多领域同样如此。人们厌恶“道德绑架”,不是因为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也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美好的情操和公序良俗,而是讨厌道德的滥用和越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