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后代尊为至圣先师,他一生的言与行深深地影响着后世之师的为师之道,做人之道,待人之法。有时候看着《论语》,听着孔子的教学以及和他弟子们的故事,我会慢慢的觉得我离那个故事很近很近,近到可以看到孔子和煦的微笑,看到孔子踱步时思考的姿态。我曾经从未觉得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位老师,甚至身为师范生现在的我依旧这样觉得,只是因为如此圣神,崇高的职业是我还没有准备好以何种充分的姿态去坦然的接受它。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我想孔子是幸运的因为他有颜渊这样让他安慰的弟子,即使颜回有些短命。我自知自己不如半个颜渊。孔子说只有一个颜渊,但是孔子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怎么叫好学呢?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一个是知,一个是行,一定要配合。有些人可以做到不迁怒,但是做到不贰过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人的过失来自他的性格。(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但是孔子明白,他经常在教学生的时候希望他们把知和德行配合,因为做到了知和德行之间的配合,那样我们才能避免做到迁怒和贰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的人生告诉我们:想做一位好的老师,那你也得做一位好的学生。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继续读书,后来他就自己找老师,甚至很多地方有名的学者,最有名的莫过于问礼于老子,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我想也正是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和古代历史的发展都非常了解,了解的深入也就看得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吧!所以孔子学不厌,教不倦是他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是绝对有资格带学生一辈子的。我们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孔子就是双方面都可以兼顾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孔子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他用他的行为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就算是老师也要不停的学习思考,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知识去教育自己的后辈,学会学习也是一种智慧。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每位将为人师对待以后自己学生的准行,然而这种准行似乎在中国这片土壤上还没有做到,中国式的教学属于一把抓,然后抽取冒尖的优良生进行重点培养,这种教育的方法很明显有悖于我们的圣贤人的初衷,但至少孔子做到了,作为一种典范给后人楷模,纵使现在我们的教育有漏洞,但我们这些后辈们终会跨越公元,跨越世纪,拜孔子为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
学生们总是想$2老师那里得到更多不用动脑筋思考就能明白的道理,可以老师怎么可能把全部的都教会你呢?孔子的言论告诫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明白举一反三的道理,你不能举一反三,等着我来教你,是一种不用功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孔子都愿意教学,就是乡愿。何为乡愿?按孔子的意思就是你经过我的家门,不进来跟我讨论,而我也不觉得遗憾就是叫做乡愿。乡愿就是一种不真诚,一个人不真诚,一种虚伪作秀的态度,孔子也不会委屈自己甘愿上当。孔子只能告诉你,学习之后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况。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我学了之后,改变我的生命,让我的生命产生意义。所以,有时候,我们教育学生应该让他们自己从内心积极真诚的对待学习。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
论语里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这句话了。意思很易懂,就是孔子这天如果哭过,就不再会唱歌了。相反,如果孔子不哭,那就天天唱歌。这句话让我深思很久,原来,作为圣贤大师的孔子也会像孩子一般哭泣,而不歌。对于我们这些后世之子,是不是在孔子那里学了太多的教学之法之后也能像孔子一般对待自己的人生呢?老师的情感是隐藏的,然而在弟子面前的孔子可以坦然表达自己的情感,该喜则喜,该泣则泣。老师也是人,也会有喜怒哀乐,也应该学会跟弟子们分享自己的情感。
孔子的言与行包含着如此的博大精深,弱水三千,你未必可以取到一瓢。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拿去我的的瓢伸向弱水。这是一种态度,学习孔子的态度,我们以后即将身为人师,我们是否能够向孔子对待弟子一般的对待自己的学生呢?我们准备的依旧太少,依旧要跨世纪,越公元,向圣贤之人学习。
教育管窥孔子之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