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格局最好的方式:坚持读书、开阔心胸、懂得利他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胸怀和素养,一个没有格局的人,很难在道阻且长的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格局开阔,方能笑看世间云卷云舒,无惧人生大起大落。提升格局,需要从三个方面做提升。
坚持读书
宋代文人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对人言语无味。”
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让一个人博闻广识,内心充盈。
战国时,苏秦曾游历于各国,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的游说之路异常坎坷,无奈之下,潦倒而归。
苏秦没有崩溃,也没有指责家人的不理解。他把精力放在读书上,希望能够开阔眼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每当睡意来袭,苏秦就取过铁锥,朝着自己大腿刺去,鲜血流淌至脚跟的痛感,使他猛然惊醒,继续刻苦攻读。
经过整整一年的钻研,苏秦的视野和见识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他重新启程,游说列国,终于促使六国合纵联盟结成。
担任盟长的苏秦身挂六国相印,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读书,是让人的生命变得辽阔的过程。没有书籍的滋养,一个人很难突破固有的认知,收获全新的视野。
当你把读书变成习惯,才能一步步驱散迷茫和困惑,获得应对苦难与挫折的力量。
所有读过的书,都藏着你未来的路。
开阔心胸
曹操曾言:“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选择,一个格局开阔的人,往往懂得尊重不同的声音,具备容人的风度。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引进杰出人才,学者辜鸿铭受邀成为北大教授。但辜鸿铭是一位坚定的传统文化守护者,他留长辫,着清代服饰,对白话文不屑一顾,被学生们斥为顽固的复古派。
蔡元培却认为,虽然辜鸿铭与自己所持的文化观点有所偏差,但他博学多才,光明磊落,仍不失为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后来,辜鸿铭主讲的课程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北大也在蔡元培的管理下,成为了百花齐放、大师云集的中国最高学府。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浩瀚的人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与其为了不同见解而懊恼伤怀,不如接纳不同意见,肯定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性,才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接纳不同,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遇见更多有趣的人。
培养容人的心智,方有成事的格局。
懂得利他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当一个人习惯了用利他思维考虑问题,便会减少内耗,将更多精力放在为他人提供善意上。最终,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善意的回报。
北宋时期,不肯站队的苏轼屡次被贬谪流放。但苏轼并没有把仕途路上的波折放在心头,而是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
担任徐州知府时,碰上黄河决口,百姓纷纷逃难。苏轼站在城门口向全城百姓喊话:“有我在,绝不会让洪水毁了徐州!”
为保百姓安康,苏轼带领士兵和百姓抢修堤坝。他身先士卒,昼夜无休,终于抗洪抢险成功。
任职杭州太守时,面对瘟疫的侵袭,苏轼捐出五十两黄金,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专门收治穷苦病人。
一心为百姓谋福利的苏轼,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每当他离开任地时,当地老百姓便夹道相送,涕泪横流。苏轼所代表的伟大人格和社会良心,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所谓赤子之心,其实就是一颗利他之心。用利他之心帮助别人排忧解难,也是在消解自身的烦恼,壮大自身的力量。
但行好事,是对心灵最有力的滋养。诚意助人,是成就万事万物的坦途。长存利他之心,圆满或许未至,但格局早已打开。
人活一世,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缺乏格局的人,很容易陷入抱怨的桎梏。
提升格局,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做多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养成读书、容人、利他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在点点滴滴的成长中,一步步变得“眼里有高山,胸中有沟壑”。
人生能够走多远,全由格局决定。心中有什么样的格局,就能收获什么样的结局。
网友评论